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湘发〔2021〕18号)、《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湘发〔2022〕16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支持衡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湘政办发〔2021〕36号),大力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化进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文化旅游作为兴城之要,加快构建具有衡阳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和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有力支撑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衡阳。
2. 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值3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达30%以上并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以上,税收过亿元制造业企业达15家以上,培育发展百亿以上企业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0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个,建成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车间)20家,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0家以上,基本建立具有衡阳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2025年,全市年度旅游总收入达1100亿元以上,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以上,接待游客1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均进入全省前三,南岳衡山历史文化名片进一步擦亮,形成以南岳衡山为核心、环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全域旅游一体发展的“一核一圈一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建成独具特色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制造立市”
3. 推进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加快“五好”园区建设,坚持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的产业定位,推动园区做强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园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园区放权赋能,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加快推进松木经开区、衡东经开区等园区调扩区,完善白沙绿岛高新区、耒阳经开区大市片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设施,大力开展低效土地和国有闲置标准厂房清理整治,推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园区。积极探索推广“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市直园区“产业合作区”模式,建设“飞地”园区。到2025年,全面完成2.7万亩三类低效土地处置总任务,国有闲置标准厂房实现动态清零,园区亩均税收达到25万元,园区制造业营收和税收分别占规模制造业90%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0%以上。
4.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打造核技术应用、电工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冶炼与无缝钢管、盐卤化工、新材料与新能源、钟表等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打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盐卤化工3大千亿产业,全力推动输变电产业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中国电工城”,推动盐卤化工、钢管及深加工、智能视听产品等产业集群创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纺织服装、钟表等产业集群创建省级及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动汽车及零配件、稀贵金属、童车、珠宝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核两电三色四新”产业体系。
5.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全力实施“智赋千企”行动,推动建衡实业、古汉中药、机油泵、恒飞电缆等企业智能化改造。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千兆城市”,加速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全面承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中国电信衡阳算力中心、中国移动5G云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衡阳大数据中心等建设。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布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促进智能网联产业扩面升级。实施数字经济“领头雁计划”,推动数字应用场景开放,重点招引一批数据采集与存储、软件开发与应用等领域高新企业。进一步做实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形成数字经济产业和从业人才“双集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一批国、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企业。
6. 构建企业梯队培育体系。持续开展“原地倍增”等专项行动,建立倍增培育企业名录,推动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产等方式扩能升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衡钢集团、特变电工衡变公司作为百亿企业龙头引领发展,扶持富泰宏稳定在百亿企业,五矿铜业、株冶有色、建滔化工、湖南先导新材料等跻身百亿企业,推动蔡伦纸品、金凯循环、高诺铜业、玉兔钛业等重点企业实现产值倍增、效益倍增、税收倍增。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开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对“五制一平台”监管的竣工达产达限(规)重点项目及时申报入规;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着力培育一批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动态调整上市后备及培育企业资源库,市县合力,企业、政府和专业机构协同发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7.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为引领,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出台实验室体系建设方案,加速推进南华大学“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力争2025年以前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零突破”。创建一批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规模工业企业创新研发全覆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抓好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和一批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产品创新强基”项目建设。科技、工信、发改等部门及市直园区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沟通会商,强化产业基金、校企、院企交流合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衡阳实现产业化。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达200个,技术合同年交易额达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省平均水平以上,年均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0亿元以上,撬动信用贷款总额20亿元以上。
8.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综保区的平台优势和中国(衡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先行先试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积极参与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湖南口岸经贸博览会等活动。联动全省畅通中欧(中亚)班列货运渠道,打造湘粤非铁海联运衡阳集结中心,加快推进以衡阳陆港枢纽为中心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一批外资外贸标志性工程。到2025年,力争湘粤非班列开行列数达100列,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元。
(二)全面推进“文旅兴城”
9. 建设环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突出南岳衡山核心地位,整合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衡阳县等环山旅游资源,加快编制环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总体规划。加快提升南岳衡山的吸引力、体验感和美誉度,加快发展休闲度假、大健康、文化创意、研学旅游、山地户外体育等产业。突出打造南岳衡山核心景区和环南岳衡山民宿集聚区,统筹建设岳北红色文化体验区、界牌陶瓷文化旅游区、岣嵝上古文化休闲体验区、萱洲乡村休闲度假区,形成集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医疗教育、商务度假、现代休闲农业的旅游经济一体化功能区。
10. 深入挖掘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历史人文,深入挖掘以神农创耒、祝融播火、大禹治水等为代表的远古始祖文化和“一花五叶”、儒释道共存共荣的独特祭祀文化。聚焦圣火文化,着力塑造“祝融探火”文化标识,力争全国各类综合性体育赛事圣火采集仪式长期落户南岳祝融峰。聚焦福寿文化,做足“中华寿岳”“洞天福地”文章,适时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聚焦湖湘文化,重点做好船山文章,挖掘和弘扬蔡伦造纸文化、书院文化,恢复修缮湘军文化遗迹,打造一批文化体验基地。聚焦革命文化,深入挖掘夏明翰、罗荣桓、“一门四忠烈”和湘南起义、衡阳保卫战以及学运、工运、农运等革命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1. 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能级。实施龙头引领工程,加强与华侨城、传奇文化等企业战略合作,积极培育本土文旅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微文旅企业。实施景点提质工程,推动现有景区改造提升,鼓励县市区打造标志性景区景点。实施新兴业态培育工程,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乡村营地、乡间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厢遇耒阳·码头烟火”、南岳庙东古镇国潮夜市等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积极开展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积极申办2024年第三十三届中国厨师节,以《援军明日到达》上映为契机,开发一批具有衡阳特色的文创产品,加快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实施“城区中心化”工程,建设环城游憩圈,打造市府路、南华里、保卫里、永和路等夜经济集聚区和示范街区,推动“三江六岸”周边景区提质升级,推进夜景、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游、夜乐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水陆双循环文旅综合体。实施科旅互联工程,运用5G、AI、VR等新技术,建设一批数字化、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创新开发数字藏品等数字化体验产品。
12. 着力打造特色精品旅游品牌。抓紧面向全球征集确定旅游总体宣传语,精心构建城市品牌、产品品牌、节庆品牌、季节品牌、美食品牌等系列旅游子品牌。加快景区品牌升级,支持蔡伦故里风景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雨母山、东洲岛、南湖、天堂山、岐山、蔡伦纪念园、花果山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做好以衡东土菜、南岳素菜为代表的衡阳特色菜肴,加快推动美食街区标准制定、统一授牌,鼓励有影响和有实力的衡阳菜餐企拓展市外、省外市场,打响“中国粮、湖南饭、衡阳菜”品牌。制定精准旅游营销政策,加强与国内知名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在重要客源城市设立旅游推广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营销活动。推进与长沙、张家界、韶山、郴州、湘赣边区等地的协作,打造省内、省际黄金旅游线路。
13.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加快建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创新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模式,推动旅行社、旅游饭店、民宿品牌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旅游服务质量品牌示范单位、培养一批“金牌”旅游服务人才和“最美文旅人”。大力实施全市旅游“引客入衡”计划,全面提升五岳联盟、桂粤湘古道文化联盟、大湘南旅游联盟、湘南红色旅游联盟等协作组织活跃度,鼓励旅行服务商来我市设立联络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支持我市旅行社加强与省外交流合作,实现“客源互换、线路互通、营销互推”。
14. 强化“办会兴城”理念。牢固树立“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发展理念,将“办会兴城”作为“一把手”工程,举全市之力办好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加快推进旅发大会重点项目建设,精心策划、打造现场观摩精品线路。精心组织筹划一年一次衡阳旅游发展大会,推行县市区申办制,不断提升承办地省内外影响力、招商引资吸引力、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力。
(三)全面夯实基础支撑
15.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以创建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扎实开展“走找想促”“三送三解三优”等行动,大力提倡对企业执法“首违不罚”。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扎实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抓手,深入推进县域城乡警务建设,强力整治各类违法犯罪和旅游乱象。严格落实“九树九戒”和优化营商环境“九严禁”,严厉打击“小鬼难缠”“中梗阻”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先进、中部标杆”的营商环境。
16. 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有序推进标准地供应,探索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方式,优先保障园区和重大项目用地指标,鼓励小微企业、初创型企业租用高标准厂房,比照重大工业项目对重大旅游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水电气等报装流程,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用气大户供需方协商定价,推动企业细分用水类别、实施精细化管理。开展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加快城市和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过桥基金,推动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价值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融资、股权融资。推进创业扶持、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持续开展四位一体稳岗位保就业“雁盛计划”专项行动,探索推行“共享用工”模式。
17. 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更加充分发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用,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和湘商回归力度。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县市区、园区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围绕十四条产业链“五单一图谱”,按图索骥开展重点区域“驻点招商”、目标企业“敲门招商”,对招商企业严格落实签订投资监管协议,实施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引导和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抱团入驻建设“园中园”。到2025年,年均新增“三类500强”企业20个以上,年均招引5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以上、100亿元项目1个以上,年均招引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
18.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五制一平台”、重大项目联合保障等制度机制,扎实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力推动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推进来雁新城文旅度假区、“夜游湘江”、衡阳1944历史文化记忆街区等重点文旅项目,以及建滔化工产业升级、耒阳市稀贵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衡东绿色低碳盐碱产业园、广州工控衡南产业园(一期)暨绿色智慧矿山示范基地、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二期等重大制造业项目尽快开工、按期竣工。到2025年,力争实施30个以上重大文旅项目,年度实施150个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带动旅游投资、制造业投资三年累计分别超过200亿元、2200亿元。
19. 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交通、物流、能源、通信等保障性、支撑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南岳机场改扩建、中心城区路网提质升级、国道城区段改线、智能物流设施建设等基础工程。完善高速、高铁、机场、客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旅游客运车辆专用通道和停靠点,加快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和交通驿站。进一步完善城区景区(景点)通景公路、旅游交通集散、标识标牌引导、通讯网络、数字化智能化等基础配套项目体系,推进景区(景点)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区智能化游客服务中心、休憩驿站、游轮码头等重点场所充电桩。
20.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雁阵”计划,健全完善落实人才引育留用“1+20”政策体系,深化“UP”、市校企三方合作等引才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与产业链发展相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校企联合采取“订单式”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大力引进以领军和拔尖人才为重点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依托驻衡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技工院校等,建立专业齐全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文化旅游领军人才。
三、保障措施
21. 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县领导联系规上企业、旅发大会重点旅游项目以及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专班推进等制度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文旅发展联席会议等制度,研究调度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区域规划衔接、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促互补。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市直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项方案,各县市区(园区)要制定工作方案,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22. 强化政策引导。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趋向和市场需求方向,用足用活用好国省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预算内、专项债和基金等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完善支持制造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分别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发挥财政贴息贷款、政府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投资、积极参与文旅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
23. 强化调度考核。将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纳入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加大制造业和文旅绩效考核权重,分别建立完善制造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运用“五制一平台”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全链条督查、调度、推进,加强对指标体系的准确有效考核和结果正确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重要依据。各地各部门要建立落实本意见的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考核“压力传递”和“杠杆效应”。
24. 强化作风保障。完善落实重点指标、重点项目、重要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跟踪监督检查和组织部门跟踪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选树推介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对工作执行力不强、效果不明显、完成指标任务持续落后的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对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依规依纪依法问责。市纪委监委、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文旅广体局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统筹指导推进。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