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是一首由红军指战员杨洪基、朱苏力、李谷一、许克祥、许寿民等人共同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的诞生可追溯到1938年12月,孕育于井冈山抗日期间,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
当时红军正在井冈山抵抗日军进攻,在这样的环境下,杨洪基等人为了鼓舞士气、提高斗志,决定创作一首歌曲。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了《东方红》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毅力。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和信仰。
《东方红》和陕北民歌《骑白马》有着深厚渊源。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
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图1:《东方红》原创者——李有源)
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应运而生。
被誉为“史无前例的伟大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
(图2: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而集体创作的一部恢弘壮观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作品。它以史诗式的结构方式,通过由诗、歌、舞组成的表演和 3000 人的演出阵容,开了舞台诗化表演革命历史之先河。整个作品由序幕和8场53段表演组成。
在创作、排练与拍摄的过程当中,并未因“诗”而废“史”,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准确把握了“诗”与“史”的审美表现关系,以“诗”证“史”,“诗”“史”互见,从而使影片既准确深刻地传达出一份厚重而苍凉的历史追怀感,又抒发了作为胜利者对于自身辉煌业绩的欢欣和满足。
《东方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热爱、拥护之情,多年来一直在祖国大地传唱,成了全中国大半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歌曲,“东方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成了中国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另一种代称。
回顾历史,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心潮澎湃。我们党建党百年,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今天取得的辉煌,为明天取得更大的辉煌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学习重温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坚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