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人们总会想到孙中山,但还有一个人同样功不可没,他就是与孙中山并称中华民国“开国二杰”的湖南长沙县人——黄兴。
在黄伟民家的客厅里,并列挂着祖父黄兴与祖母廖淡如的两幅画像,这是民国才女孙多慈于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寄来的礼物。画像中的黄兴坚毅温和,廖淡如则温婉沉静。
书桌上,摆放着黄伟民的妻子彭锡玲临摹的一幅字——“笃实”,正是1912年秋天,黄兴写给即将赴美留学的儿子黄一欧(黄伟民之父)的寄语。
黄兴长孙黄伟民及其妻子彭锡玲展示彭锡玲所临摹的“笃实”
彼时,武昌起义胜利,革命党推翻满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黄兴不但不肯功居首位,还让只有20岁、凭借赫赫战功当上少将的长子黄一欧急流勇退,辞去一切官职去美国读书深造,为的是“未来国家缺少的不是官僚,而是有真才实学的建设人才”。
黄兴英年早逝,黄伟民未曾见过祖父。但“笃实无我”的家训,却被其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后人刻于心、融于行。
殷实祖业 为了革命全部变卖
“我们后辈谨遵的家训,是黄公一辈子的写照。”坐在这个不大的房间里,81岁的黄伟民讲述祖父黄兴的故事。
“黄氏宗族,可以说是相当殷实。”为黄兴故居恢复奔走的他,清晰地记得当初看到的资料,故居曾整体占地大约30余亩,有大大小小的房屋53间。
据1982年7月台湾出版的《湖南文献》上登载的采访黄兴长女黄振华的谈话录所述,当时黄兴家里的田地一季稻米收成为七八万斤。
在如今的黄兴故居,也可窥见一斑:白墙黑瓦,前院辟有水塘,后院绿树成林。大门处镌刻有“惠风和畅,化日舒长”的楹联。院里近水塘处立着一棵桂花树,院内布置精巧,房间错落有致,屋子分前后两进,有厢房连接,中间用天井采光。屋后护庄河绕宅,竹林苍翠,竹枝摇曳。
最显眼的,正是那悬挂在故居正堂的“笃实”、“无我”两条家训,它是黄兴为了革命毁家纾难的牺牲精神和情怀的写照。
“1903年至1904年,黄兴在长沙活动了一年多,并成立革命组织华兴会。当时经费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黄伟民说,为此祖父劝说家人,将不知积累了多少代才拥有的祖业全部卖掉。
“为了支持革命,祖父后来还卖掉了长沙的房产。”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黄兴连写两封信给继母,劝说她和家人尽快搬离长沙的住宅,因为“现住之宅院,今已捐入国民党”,用作国民党湖南支部筹备选举。于是,黄兴一家人搬到靠近湘江边上的一处出租房内。“祖父当时还给房子取名‘绮霞阁’,以安慰家人。”
在国外活动期间,黄兴用度也十分 “克俭”,但只要是与革命有关的事就极为大方。“写信都用的报纸,可寄回来、为了革命的银元却是几大箱。”
黄伟民介绍,祖父当时为了革命被清政府通缉,随后离开家人,四处流亡。
父亲黄一欧最后辗转到了日本跟祖父团聚。1906年冬,在孙中山、章太炎的介绍下,14岁的黄一欧加入同盟会,成为当时最小的会员。
笃实无我 坚守家训世代传承
“父亲参加黄花岗起义、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随后参加上海起义、光复南京,运送枪支弹药,多次深入虎穴……革命胜利后,在祖父的鼓励下,父亲毅然赴美读书,实业强国。” 黄伟民说,留学前,祖父为父亲写了一幅字——“笃实”。后来,又写了一幅“无我”送给姑姑黄振华。
这幅“家训”,黄一欧一直带在身边,也身体力行地落实到行动中。
“父亲担任长沙市政公所总理时,有次去南门口德茂隆酱园打酱油,柜台营业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黄伟民说,当时父亲很诧异对方怎么认识自己,“原来是雨季南门口下水道堵塞时,父亲打着赤脚和市民一起排积水,令营业员印象深刻、很是感动。”
笃实无我,这也是黄伟民一直践行的家训。
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黄伟民在长沙市经武路小学和铁佛东街小学教了21年的体育。他无偿捐赠多件文物,1980年黄兴旧居恢复,成为原物最多的故居;武汉成立辛亥革命博物馆向他征集文物,他将珍藏多年的祖父睡袍捐赠出去。为了祖国统一,他借祖父在台湾的友人关系,赴台做了不少两岸民间沟通工作。作为政协委员的他,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建言献策。
黄伟民的儿媳周烨说,公公常与晚辈说的,便是“少说家事,多为辛亥革命后裔做点事”。黄伟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为辛亥革命的后裔奔走,为他们提供帮助,用退休工资为辛亥革命后裔出书,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段历史。
“‘笃实无我’就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世代传承。”黄伟民说,如今黄家后人已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但是所有后人都依然践行着祖父坚守一辈子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