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风建设 典型事例

要“站在群众之中”,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作为一个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和国家事业全部活动之中。今天,重温任弼时《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一文,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罗李王”的批评

《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一文,是任弼时于1943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二周年而撰写的。该文收入《任弼时选集》。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性。早在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就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更加意识到,要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将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内也开始出现一些脱离群众的倾向,1942年的《解放日报》改版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1942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收到了一封署名“罗李王”的群众来信,对报纸提出尖锐批评。来信指出:“把贵报各版读过之后,总觉得它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即是立论空泛,和我们建设边区的实际工作似乎相距太远了些。”

这个时候的《解放日报》,“高大上”的国际新闻是主角。第一版刊登的是“世界要闻”,第二版“国际版”是西方各个通讯社的通讯电,第三版“国内版”以国统区新闻为主,而第四版下半部是文艺副刊。只有第四版的上半部“边区版”有一些反映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当时,延安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初创的《解放日报》在语言文字上,文白夹杂,晦涩难懂,边区群众对一些内容诸如“赫尔国务卿政躬违和,迄今未愈,虽已消假视事……”等根本不知所云。《解放日报》出现的这些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犯了“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毛病。这种情况在一些部门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整风前的文艺工作者搞起了所谓“正规化”“专门化”,大讲国外文艺理论;音乐会上,有人从头至尾唱“啊……”,不看对象唱美声,好心的老乡以为是“打摆子”了,赶忙端来热姜汤;过去露天排戏,老乡边看边议论,帮助提高,此时关门排“大戏”,群众隔墙扔石头。延安老百姓还编了顺口溜批评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哭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得“一满解不下”(这是一句方言,意思是“什么也不懂”),等等。

针对这些脱离群众的倾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反复阐述和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根据这一指示,《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专注于挖掘各式各类的人民群众典型,报道人民群众关心和喜闻乐见的新闻。

“罗李王”来信和《解放日报》的成功改版,充分证明只有走群众路线,反映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拥护。为了使全党更好地确立群众观点,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延安整风全过程,改造党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使党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任弼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二周年之际,撰写了《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这篇文章。

每个党员对待群众的态度是“站在群众之中,并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决心”,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

《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全文约2700字,主题鲜明,论述集中。在文中,任弼时围绕为什么以及如何向群众学习这个主题,用三个“为什么”强调了共产党员要向群众学习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文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向群众学习,是有关党的领导是否正确,是否不脱离群众的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文章认为,向群众学习之所以关乎党的正确领导,是因为党制定的政策必须符合群众利益与群众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动员群众积极行动。然而,要想把党的政策有效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干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面向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以及深入了解群众的迫切需要。文章把这个过程中的“群众方法论”总结为: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在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意见。党员干部只有先向群众学习,向具体事件学习,才能有力地指导群众行动。

文章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倾向,号召党员做到毛泽东强调的“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并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194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文章认为,群众有着伟大的创造力,只要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问题都有办法可以解决。文章为脱离群众的干部画像:“有些同志所拟的计划或决定,不是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不是从总结群众实践斗争的经验产生的,常常是只凭主观,只凭感想,只凭书本去决定政策,自然要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论。他们在执行上级一般的决定时,常常不善于根据当地情况去研究具体实现的办法,而是简单地用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办法去完成。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困难时,又常常是眼睛向上,等待办法从上面降临,自己完全失掉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党员干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

文章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向群众学习,是有关理论与实践能否密切联系,马列主义能否具体化与发展的问题呢?”

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不统一的情况,文章批判了党内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学习中得到方法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天天要领导群众行动,就天天需要理论来指导”。文章指出,唯有从群众中来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凭空想出的,是从群众中来的,是通过向群众学习,总结群众斗争经验,找出其教训与规律,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将其上升为理论,从而再去指导实践。这就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真正使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真正使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并有新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马列原著,还特别要去学习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及党的决定,并要在领导群众实践中发展马列主义。

文章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向群众学习,是有关我们有无群众观念及党性纯否的问题呢?”

之所以说向群众学习关乎党性,文章认为其原因是我们的革命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是为了群众谋解放。所以在一切工作中“都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对待群众的态度是“站在群众之中,并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决心”,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文章强调,“与群众融成一片”是每个党员应有的群众观念,同时也是每个党员有无党性的“起码条件”。文章给那些脱离群众的党员干部画了像,指出“他们在处理一切问题时,常常表现其观念上没有群众,或者只有抽象的模糊的群众,而没有具体的斗争的群众。他们没有从调查研究群众的实践中去想办法,而是从感想从书本上去想办法。没有想到他们所决定的东西,是否符合于群众的需要,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是否能动员群众自觉地积极地起来去实行。他们没有站在群众之中,与群众融成一片,而是站在群众之上,去强迫命令”。这样的干部必然脱离群众,必然不能做好工作,这样的情况必然发展成官僚主义,这是党性问题,应坚决纠正。因此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干部要坚持强烈的群众观念,在整风学习中纠正自己“三风”不正的缺点,使自己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

文章高度赞扬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着力强调要向毛泽东学习,学习他强烈的群众观念和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文章指出:“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所以高明,所以领导正确,就在于他能够虚心向群众学习。”文章强调,“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强烈的群众观念,他的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他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习与工作一致。他使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同时使群众的斗争脱离盲目性、自发性,成为自觉的运动”。所以,“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干部,都要努力学会掌握毛泽东同志的这种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纠正自己‘三风’不正的一切缺点,使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更加统一与团结,使我们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样,我们便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一文在全党得到了广泛传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增强了群众观念,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因而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把抗日战争变成一场人民战争。

对此,任弼时说:我们的军队十分重视发动群众,“军队好比是鱼,人民好比是鱼游泳中的水”,“只有人民参加抗日,我们才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