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焕星(1895-1964),原名廖仁衡,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犁平村人,中共早期党员,革命活动家。
1917年,廖焕星为十月革命运动所震动,与恽代英创办了武昌“利群书社”。利群书社是当时最早在长江中上游提倡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之一。
1918年1月,在衡阳新城镇紫云庵成立了“新城端风团”,创办出版了《端风》杂志。“新城端风团”是湘南成立最早的进步组织,《端风》杂志是湘南最早的进步刊物,廖焕星是最早在衡阳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衡阳人。
1922年春,廖焕星在长沙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廖焕星前往欧洲勤工俭学。1922年9月到柏林后,即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组为中共旅德支部的会议。廖焕星协助周恩来组织中共旅德支部。朱德在旅德支部学习工作时候,积极支持朱德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共合作,组织国民党左派。中共六次代表大会后,廖焕星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当研究员、苏共中央马恩学院东方研究室任研究员、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秘书兼《救国时报》编辑。
1938年因苏联肃反扩大化,与李立三同时蒙冤被捕,遣往苏北科美自治共和国强迫劳改,后在流放劳改中伤腿致残。1949年4月26日被宣布“无任何罪过,释放至原处”。廖焕星回国时,苏联当局给廖焕星的出国证明上才作出了公正的结论:“是坚毅忠诚的共产党人”。
1951年9月16日,廖焕星回到了阔别30年的祖国。刘少奇同志亲自批示恢复其中共产党籍,并安排到中央高级马列学院任研究员,协助校长杨献珍主持学院工作。廖焕星因劳成疾于1964年病故,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53年初,廖焕星的孙子廖树人(小学教师)想读大学进修,恳请祖父为自己想办法。廖焕星当即对孙子说:“我们国家解放不久,的确需要很多有高深文化的知识分子来为党工作,你想读大学的愿望是好的,不过要靠自己去考取,想靠我的关系,把你送去读大学,这既不应该,也不可能,这不是共产党员做的事。你读过党章吗?共产党员无论职务多高,资格多老,也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没有搞自私特殊化的权力。”廖树人听了祖父的教导后,再也没有提通过关系去读大学的事了。廖焕星在德国生的小儿子廖鸣九1954年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本来可以留在北京工作,方便照顾半身瘫痪的父亲。可廖焕星要求组织把儿子分配到急需人才的东北去工作。他的大儿子廖凤九利用暑假来北京看望他,见他身边无人照顾,又半身瘫痪,便对父亲说能否来北京工作以便照顾他,廖焕星见大儿子也想利用他的权力搞特殊化,不仅一口回绝了儿子的要求,并且语重心长对儿子说:“我有权力,你们想来谋私;那没有权力的人的儿子怎么办呢?共产党人接受人民赋予的职权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用来谋私的!”廖凤九见父亲不同意,就找了中央统战部领导陈述了父亲的困境,得到同意留在北京工作。廖焕星知道后,大发脾气,并亲自写信给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婉言谢绝,并立马买火车票送儿子返回湖南老家。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