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他山之石

衡阳市“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之十行状元事迹介绍

十行状元

(一)张译心: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8岁时,张译心在父亲的陪伴下第一次走进湘南学联;29岁时,她再一次走进湘南学联,成为一名讲解员——湘南学联既是她的工作单位,更是她的精神家园。

张译心高中开始就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她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做过主持人、播音员,当过教师,2019年从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后考入湘南学联,成为了一名讲解员。

湘南学联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学运纪念馆,陈列了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湘南学生运动和毛泽东在衡阳建立党团组织及湘南学生投身革命的史实,藏有文物600余件。“欢迎大家来到湘南学联纪念馆,我是讲解员张译心。这是1967年由雕塑艺术家集体创作的毛泽东同志塑像,其形态栩栩如生。在大家的左手边是1919年毛泽东《湘江评论》的创刊词……”4月12日,记者走进湘南学联纪念馆,看到张译心正在跟游客们慷慨解说。

眼前的张译心一身干练的西装套裙,头发利落盘在脑后,妆容干净精致,洋溢着一脸灿烂的笑容。这份讲解词,张译心不记得已操练了多少遍,“至少成千上万吧”。但在讲解中能得到游客的认可,她觉得十分有成就感,“一切辛苦都有价值”。

作为湘南学联的一名讲解员,通常需要背诵大量的讲解词,对于党史和革命先辈故事的讲解更需要认真与严谨。为此,张译心下了不少功夫。

她一有时间就沉浸到史实的“海洋”中,一遍遍熟悉解说内容,体悟一张张照片和实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反反复复抠细节、咬字眼、练发声、纠形体。张译心通过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和本领,形成了独特且极具感染力的讲解风格,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张译心说:“红色旅游讲解员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除了要熟练掌握声音运用、仪表仪态、语音语速语感等专业讲解技能和礼仪规范外,更要站稳立场、把握主题主线,对所讲解的党史和地方史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不仅如此,在讲解时,张译心巧妙地将自己唱歌与表演的特长融入其中。当讲到过去农民们会用歌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青的山,绿的田,灿烂的山河……”张译心那婉转悠扬的歌声,仿佛让游客瞬间回到了过去。“一个不会唱歌的主持人,不是一个好讲解员”!这是张译心对这个职业的独特理解。

有人反问:讲解员不就是像留声机一样,每天机械、麻木地去讲述同一段故事吗?张译心告诉记者:“我认为讲解不仅要‘走心’,还得‘因人施讲’。我会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她是大龄参观者眼中的“好闺女”,对于年纪大、接受能力差的老年朋友,她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理解和吸收讲解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使其产生共鸣;她是学生们口中的“译心姐姐”,近年来,学生来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团体较多,她拿出过去担任教师的“绝招”,研究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讲解内容和方式进行讲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工作三年多来,她因为身体原因做了四次手术,医生建议其在家休养,但是每每单位有任务,张译心都毫不犹豫奔赴现场。有一次手术完还未出院,身上插着管子的她穿着长风衣进行遮挡,又出现在了纪念馆里。

敬业又努力的她,自然收获颇丰。张译心已是小有名气的“外派”讲解员和获奖“专业户”。近几年,她为近12万人提供2000余场次的讲解,多次代表湘南学联纪念馆参加省市业务比赛,并取得不俗成绩。曾获“湖南省金牌讲解员”“清廉湖南优秀宣讲员”称号;2020年被衡阳市委组织部授予“金牌讲解员”,并被聘为衡阳市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讲解员;在湖南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党课开讲啦”活动精品党课中荣获二等奖;在衡阳市五好讲解员演讲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湖南日报朗读者总决赛中荣获“金话筒”。这些仅仅是她获得荣誉的一部分。今年3月,张译心又在衡阳市总工会举办的“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夺得文旅产业链“讲解员”状元。

“我的家在离湘南学联纪念馆直线距离不到800米的湘江西岸。8岁那年,父亲就带着我去湘南学联纪念馆参观。”张译心告诉记者,当讲解员动情地讲述那段党的艰苦奋斗史,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场景仿佛在她脑中“活”了起来,从此,她的心中悄然埋下了红色的梦想种子。如今,梦想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

“我毕业于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现在又在他曾经革命过的地方工作。”张译心说,她时常感觉自己很幸运,能时刻感受着与悠久党史的紧密联系。“信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青年来说,党史就是信仰的力量。毛泽东、夏明翰等先辈们救国救民的精神追求会不断激励我们,在迷茫时给予精神支撑。”

她一直记得这个片段。张译心动情地告诉记者,一次讲解中,她接待了一位80余岁的老爷爷,他听着讲解突然眼中噙满泪水。张译心上前交谈得知,老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老人讲,当年他和战友们用热血和生命保家卫国,曾经的战友们大多已不在人世,他趁着还能动,替战友们来看看展馆。听到这些,张译心眼泪流了下来,她深深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这次讲解经历,让她愈发坚定了人生的信仰。“生命的长度不在于你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你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这句话是张译心的座右铭。当她回想起几年前自己第一次以讲解员身份步入湘南学联纪念馆展厅时的情景,眼睛里闪着光,她告诉记者,未来将一直坚守在讲解员的岗位上,把家乡的故事和党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二)陈朝喜:电气设备的“急诊医师”

从一名普通的电气维修工,成长为数控电气设备维修领域的“行家里手”,靠的是什么?对南岳电控公司(衡阳)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机具动力车间电气维修技术员陈朝喜来说,靠的就是32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永不服输、肯学善钻的劲头。

勤学勤干铸就“匠人心”

1990年,年仅18岁的陈朝喜从衡阳市第二技工技校毕业后,入职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设备电气维修工作。

电气维修工这个岗位看似普通,但在实际的设备故障处理工作中,需要涉猎和掌握的知识相当广泛。参加工作后,陈朝喜深感自己理论知识的短缺,工作之余,他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先后自学完《电子技术》《现代工厂电气控制》《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晶闸管变流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等十几门大专课程。同时,与电气维修相关的譬如机械、材料、力学、光学、工艺类等专业书籍,他也有所涉猎。

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实践,陈朝喜将掌握的知识,熟练运用在日常的电气维修中,并先后考取了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维修电工技师证书,职位也从普通维修电工、维修电工组组长进阶到电气技师,如今已是南岳电控公司高精数控设备维修的领军人才。

“陈师傅,德国磨出现故障报警,主轴不转了……”金工车间的谭运平在加工急件时,其所操作的F41德国凸轮磨出现故障,因设备结构复杂,控制屏全英文操作界面,电气维修难度大。“有问题我一般都直接打电话找他,无论白班晚班,他都能很快赶过来处理。”谭运平对记者说道。在同事眼中,他就像一个“妙手回春”的“急诊医师”,经其“诊治”,问题设备都能“手到病除”。

在南岳电控生产车间书记兼主任尹君愈眼里,陈朝喜不仅敢于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还如“老黄牛”一般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有报修需求随叫随到。“陈师傅勤学苦干,善于钻研,练就了一身绝活,是一线维修人员的标杆。”

技术创新促“降本增效”

设备维修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段位”高的师傅还可以通过“妙手回春”的小智慧、小窍门,为企业节约成本开支。

围绕公司开发生产甲醉喷油器、碳氢尿素喷嘴及总成模块等新能源产品的需求,陈朝喜带领电工组利用华新单轴数控松下伺服驱动以及威纶触摸屏三菱PLC设计制作了一批国内首创的专用设备,保障了新品的及时生产;他带领团队对公司四十多台日发和普瑞斯加工中心进行工艺改进,加装A轴转台及主轴内冷装置、自动液压夹具装置,提高设备自动化和加工效率……

近年来,陈朝喜带领团队完成公司各类设备自行研发设计制造80多台,为公司节省外购设备资金达300万元以上;完成各种老旧设备自动化改装改造100多台次,为公司节约委外维修资金逾200万元。

凭借着善于钻研、大胆创新,陈朝喜先后荣获“衡阳市五一先锋”“衡阳市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先锋”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在公司组织的技能人才比武中摘得头魁。

今年2月,衡阳启动2023年“聚力中心化 建设新衡阳”劳动和技能竞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维修电工项目实操比赛中,34名来自各企业选派的“精兵强将”同台竞技,陈朝喜凭借着精湛的技艺,最终力压群雄,获得“维修状元”荣誉。

提及当时的比赛现场,陈朝喜语气里略带激动。“当时心情既紧张又兴奋。我觉得参加比赛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感到很自豪。劳动和技能大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技能的机会。通过竞赛我们可以发现平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传帮带”传承工匠精神

毕业于湖南工学院的刘洁,2012年入职南岳电控公司,成为机具动力车间一名电气维修人员。参加工作后,刘洁主动向结对师傅陈朝喜看齐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如今,刘洁已成长为南岳电控公司一名技术全能、本领过硬的机电设备维修骨干。

“师傅技术水平高,做事认真负责,经常加班到深夜,这些年还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最新知识。”在刘洁看来,陈朝喜身上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2021年度衡阳市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活动中,陈朝喜与刘洁被评为优秀师徒对子。

初入行的年轻人,如何成为一名技术能手?陈朝喜建议:“首先要尽快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此外,在工作中要勤学习、勤思考、勤动手。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一定能够成为行家。”

(三)付小珍:每一步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4月18日上午,在水口山五矿铜业(湖南)有限公司的质保中心实验室,各类化学实验仪器在操作中发出的轻微碰撞声回荡在实验室内,化学试剂的味道弥漫整个屋子。付小珍穿着工服、佩戴口罩熟练地操作检测仪器,正在为新一批铜精矿做成分分析。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呆上八小时,这就是她的工作日常。

“原材料的质量良莠不齐。如果不对其进行检测,将会影响它的应用效果,进而影响公司发展。”付小珍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金属材料检测市场已有了长足进展,且成了生产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2016年4月,刚成立的五矿铜业急需要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检测人员。她看好公司发展前景,于是加入了该公司质保中心实验室,成为五矿铜业实验室的骨干检测人员。

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付小珍,曾在水口山集团公司第三冶炼厂化验室、水口山技术中心科研所等地方工作,熟悉各种有色金属检测方法。工作之余,她经常翻阅书籍,补充检测领域的新知识。今年已是她在化验检测岗位上工作的第21个年头。

4月12日,市总工会主办的“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劳动和技能竞赛化验工技能比武在五矿铜业举办。虽说付小珍在自己的主场,但面对来自铜、铅、锌基地的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株冶有色等大企业的化验精英,她还是有些紧张。

实操比武项目为碘量法测铜,比武时长五个小时。这不但考核检验员操作的规范性和技巧性,还考验比赛人员的耐心和体力。

赛场上的付小珍,穿戴好工作服、绝缘工作鞋、口罩、橡胶手套等装备,在天秤上精确地测量样品,然后需要经过盐酸、硝酸、溴、低温溶解,硫酸高温发烟分解样品,付小珍守在高温电炉旁边一刻也不敢松懈,额头上汗水不停滴落。

“化验检测工作必须严谨、细致,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要做到精益求精。”通过3次平行分析结果平均值与样品中该元素中间值进行分析,判断分析结果准确度情况,付小珍最终夺得检验工状元。

水口山五矿铜业(湖南)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谢昆良告诉记者:“付小珍非常好学,也乐于助人,公司同事向她请教总是毫无保留地与其交流。”工作中,她对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得非常严谨细致。她突出的能力、出色的表现,来自于长年的经验累积,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

在做好化验检测工作的同时,她先后参与了多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并承担重要职责,为科研项目的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

2019年8月,公司接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通知,参与行业标准项目《铜冶炼烟尘化学分析方法系列》起草验证。当时正直酷夏,付小珍每天都待在几百度高温炉面前,毫无怨言。她每天做着大量的实验,并把实验的各项数据详细记录,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

在付小珍与同事的辛勤努力下,2019年五矿铜业的质保中心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评定,获得CNAS认可证书,标志着五矿铜业实验室具备了国家认可的检测技术能力。

化工检测工作过程枯燥乏味,年轻人大多不愿意进入这行。所以,一旦遇上了肯专研的年轻人,付小珍常常手把手地将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同时还教育和培养他们敬业爱岗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做出“一帮一”“一对一”的成绩,先后培育出10余名检测人才,现如今都成为实验室关键岗位骨干人员。

对新入行的年轻人,付小珍希望大家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要怕吃苦,要敢闯敢拼,稳打稳扎练好基本功,坚持学习,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技术能手。

当提及生活中的自己时,她面带笑意地说:“工作之外,我喜欢学习,只会埋头苦干,不怎么会说话,还希望你们别见笑。”多年的枯燥实验室工作,没有磨灭她积极乐观的心态。日常生活中,付小珍兴趣爱好广泛,办公室里的绿植被她精心照顾,下班后还喜欢去跑步,她也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活动,拿过好几次歌唱比赛的奖。

积极乐观的心态也得益于她的幸福家庭。付小珍的父亲已经80多岁,是一名老党员,对她的工作很支持。父母身体健康,承担了基本的家务,她下班回家后就有热饭热菜吃。父亲常常说:“你只要好好干工作,家里的事情都有我。”

“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生活充满期望,把知足常乐常挂嘴边。”付小珍希望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再创辉煌。

(四)杨定军:专注“一片叶”,让茶香飘得更远

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杨定军,就是调香的人,他在今年“十行状元、百优工匠”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新农业产业链“传统手工制茶工状元”。
近日,记者来到衡山县新桥茶叶专业合作社采访,探寻传统手工制茶的奥秘。

子承父业,技承两代人

杨定军是土生土长的衡山县新桥镇人,在茶树下长大。采茶、制茶是全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初一开始,就帮着家里做茶。放暑假的时候,早上和妈妈、妹妹一起出去采茶,晚上回家炒茶,再把做好的茶叶卖给周边的人,补贴家用。一个暑假下来,差不多就能赚一学期的学费。”杨定军回忆起自己最开始接触茶的那段时光,艰辛但有趣。“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后学习采茶、炒茶,觉得很新奇、很好玩。”
新桥茶厂是当地的一家乡镇企业。2005年,杨定军的父亲承包了这个茶厂。当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杨定军便跟随父亲做了学徒,开始系统学习制茶工艺。

2005年至2007年,他上半年在家学习制茶、卖茶,下半年则外出打工赚钱。他在流水线钉螺丝、修理货船上的机械设备,在工地上装过不锈钢门窗……从事过许多种职业。正是这段在外四处漂泊的日子,更加坚定了杨定军回乡做茶的决心。
2008年,他接过父亲的班,注册成立了衡山县新桥茶叶专业合作社,专心致志从事茶叶制作与销售,开启“茶味人生”。

行万里路,淬炼茶技艺

成立合作社后,杨定军开始从各个渠道打听市场缺失多年的衡山本地名茶“狮口雪芽”的相关技术标准。他告诉记者,“狮口雪芽”因其茶叶的外形神似狮子张嘴、漏出牙齿时的样子而得名,在1991年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中被评为“中国文化名茶”。

他和父亲曾尝试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狮口雪芽”。但是做一锅茶需要一个小时,一天下来俩人一共才制成两三斤茶叶,生产效率非常低。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先后拜访了信阳、安化、古丈等地的制茶师傅。在古丈,他每天跟着一位苗族老师傅学做茶。“我向老师傅询问诀窍,但是他什么也没说。于是,我每天就守在一旁,观察他是怎么做的。”杨定军如今回忆起那段求学时光,眼眸中都透着兴奋。“大道至简!最终我发现没什么特殊秘诀,关键在于揉茶手法上的差异。我很兴奋地将这个发现告诉了老师傅后,看到老师傅脸上露出来微笑,我就知道我猜对了。”

据杨定军介绍,老师傅主要是一边揉捻一边做条,也就是在揉茶时将揉捻、造型、提毫一步到位,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以前做一锅茶需要1小时,现在仅需15分钟。“通过这种手法制作的茶,条形更加匀整、紧实,颜色更翠绿、鲜亮。”

2012年,狮口雪芽的生产工艺流程逐渐成熟。狮口雪芽在2016年衡阳市“衡茶杯”、湖南省首届“潇湘杯”名优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狮口雪芽”成为衡山县新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金字招牌”。

在淬炼茶艺过程中,杨定军感受到匠心的弥足珍贵。“要干好一行,一定要热爱、坚持与专注,多走多学多看多想。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打磨技艺,让自己真正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此次技能大赛分为理论考试和现场实操两部分。高中毕业的杨定军虽并未在学校里接受过系统的茶学理论学习,理论考试却比第二名高出十多分。“我的理论知识都是这么多年在全国各地跑,每次与专家交流时边学边记,慢慢积累下来的。”

(五)毛仲春:让“金杯牌”电线产品享誉中外

一根电线的诞生需要经过拉丝、绞线、挤塑、喷码、火检等多道工序,而毛仲春做得就是“挤塑”。他一干就是12年!
挤塑,通俗一点地说,就是给电线穿上一件“绝缘”外衣。毛仲春介绍说:“这并不是一件像人穿衣服那么简单的事。”
2010年5月,17岁的毛仲春自邵阳市技工学校毕业后经人介绍来到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公司,开启了学徒生涯。“公司专门安排了师傅进行带教,手把手教我们安全操作规程、工艺质量控制点等,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从进企业做学徒开始,自己一直做的就是挤塑的工作。虽然学的是电工专业,但是实际操作挤塑机,他还是花了一段时间来适应。在这过程中,自己有很多操作上的问题,都得到车间师傅们毫不保留地传授,加上勤奋好学,从“学徒——副机——主机”,毛仲春仅用了半年时间。

电线联系着千家万户,给经手的每一根电线穿好“绝缘”外衣,确保电线安全是毛仲春最关心的事。电线“绝缘”外衣穿得好不好,它的质量判定标准主要指塑料的塑化情况是否良好、几何尺寸是否均一,即径向厚度是否一致,轴向外径是否均匀等。“肉眼看到的比如说电线塑料层表面产生疙瘩、烧焦、表面有蛤蟆皮式现象,电线外径粗细不均,有气孔、气泡或气眼的,这些就是温度和剪切应变率及作用时间等方面没控制到位,直接影响到了电线成品质量。”

毛仲春能熟练操作9种类型、4种厂家的绝缘、护套挤塑机,涉及机械手、封膜机、环绕包膜机等多种新型设备。他还能够熟练掌握聚氯乙烯(pvc)、阻燃聚氯乙烯、低烟无卤聚烯烃等多种特殊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挤出要求。

这样的硬核本领让他在今年3月18日衡阳市总工会主办的2023年衡阳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职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击败32名选手,荣获电气设备产业链“电线电缆挤塑工状元”称号。

谈及此事,毛仲春也只是略微腼腆地笑说运气好。但在他领导、同事看来,毛仲春的胜出绝非偶然。电线车间生产主管贺欢介绍,毛仲春性格大方,很容易和同事打成一片。在工作上,毛仲春的专业能力也是十分出色。“仲春能在3分钟内快速完成调偏,偏芯度可严格控制在10%以内,又快又好地生产出合格产品。”

如今,作为电线车间新70挤塑班长,在日常工作中,毛仲春主要负责带领班组完成生产任务。他向我们介绍了班组的“班前班后”会,即上班前、下班后都召开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申明安全生产要领、部署工作任务、表彰做得好的同事等,凝聚一种向心力。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9.9%,为车间完成年度经营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同时,毛仲春还精于钻研,积极参加电线车间的电线导体巴丝质量攻关、班组成本管理模式创新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节约电线印字油墨成本”班组课题。同时积极协助车间的工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跟踪BVR2.5导体电阻富余,将BVR 2.5(19/0.4)电阻裕度降低至2.5%,节约制造成本。

12年来,毛仲春说公司见证了他从学徒到技术骨干、班长的“立业”,也见证了他的成家:在公司找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把家安在了衡阳。

“小电线,大民生”。成立于1952年的金杯电缆拥有太多辉煌的历史。公司从一张白纸开始,1956年就生产出了湖南省第一根塑料电线,1985年拿到了我国第一张电工产品认证证书。如何让“金杯牌”电线产品一直享誉内外,是毛仲春们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情。

如何做好“传帮带”?毛仲春有一套自己的培育理念:“喊破嗓子,不如撸起袖子。”他将工作经验总结成《挤塑机实操手册》课件,把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组员。如今,他已经带出来了7名优秀主机手,有高级工1名、初级工3名。2022年,他又与周明星、冯俊、吴诗斌等3名班员签订了师徒协议。

6顾康乐:电气“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身穿蓝色工作服、带着黄色安全帽、随手携带一个记录本……4月21日上午9时30分,建滔(衡阳)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滔公司”)电气工程师顾康乐来到车间,观察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数十年来,他勤学苦练电气设备各类知识及故障排查处理,从一名电气工程师淬炼成衡阳市“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劳动和技能竞赛盐卤化工产业链电气竞赛状元。

2010年,从湖南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的顾康乐来到衡阳一家公司工作。初到公司,顾康乐从点滴入手,熟悉调试设备,熟悉工作对象,一步一步地了解和熟悉工作性质、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方法。白天跟着老师傅学,晚上回家查图纸,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他总是认认真真分析,然后把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不懂的地方,要么翻书查找,要么主动请教专家,不把问题弄明白决不罢休。

从最初配合班组师傅做试验,到自己看图进行简单校线,再到难度较大的单元试验;从设备调试流程到熟知电气设备运行原理,到独立设计电气图纸,顾康乐一步一个脚印,学习着,进步着。

2021年4月,顾康乐进入了建滔公司,成为一名工程部的电气工程师,车间、配电房是顾康乐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地方。

面对电气设备厚厚的图纸、艰涩难懂的程序,他经常奋战在工作的最前沿,确保各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今年厂区有台设备PLC及程序需要进行更换,但停电检修时间有限,面对各种不利的因素,顾康乐与同事提前做好工作准备,在规定的停电时间内完成了PLC跟内部程序更换工作,保证了设备顺利运行。

采访中,顾康乐说的最多的词就是仔细。他说:“公司厂区设备众多,现场噪声较大,对设备巡视检查时稍有疏忽就可能漏掉隐患点。”

有一次在巡检氨机电机时,一切都显示设备运行正常,顾康乐却听到电机尾部声音有些异常,他当即停下来仔细观察探听,经询问观察电机振动正常,日常维护也到位,外表看不出丝毫问题。顾康乐并未放弃,从多个方位和角度进行探听,发现电机尾部间隔发出若影若现的异响,很不规律。他判定电机轴承有异常,经拆后发现电机轴承内部磨损,如不及时维修,极有可能导致轴承损坏,影响生产。

“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时时用心,事事用心。”谈及顾康乐的工作风格,他的同事纷纷竖起大拇指。

“电气工程师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岗位,必须具备扎实的电气知识,才能在工作中迅速安全有效的去解决问题。”这是顾康乐的工作心得,也是传授给新员工的经验之谈。他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解决方法及在调试方法上所做的革新和改进都一一记录下来,与同事们交流、探讨。

每项工作结束后,他总会如放电影一样,将工作中每个过程和环节从头理一遍,特别是一些特殊问题,他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总结和掌握的工作技巧和方法传授给新员工。

顾康乐的专业、钻研、责任感,感染着身边很多同事,被同事称赞为电气专业过硬的“扛把子”。

(七)黄震:工作中“锱铢必较”,从小白成长为技术能手

一身白色检测服,每天与各种试验器皿和设备仪器打交道,在玻璃器皿清脆的碰撞声中,凝神静气操作着试验仪器,透出对工作的投入和专注。这就是黄震日常工作的模样。

2006年,黄震从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之后,他决定回家乡衡阳发展,家门口的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了他的首选。“当时被公司辉煌的历史所吸引,我立志投身核事业想干出一番成绩。”黄震告诉记者。

黄震是一个不善言辞、沉稳内敛的人,虽然话不多,却是标准的行动派。专业不对口,又是从零开始的技术“小白”,黄震迎难而上,在操作工的岗位上磨砺了8年。“我想趁着还年轻,多学习新知识,尝试一些挑战。”2015年,黄震又主动申请转岗,从操作工转到中控分析室做化学分析工。为了适应“赛道”转换,他重拾书本,刻苦学习理论知识,遇到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就查阅资料、请教师傅,认真琢磨,努力把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为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在完成日常分析任务后,别人会去休息,可黄震仍然坚持待在操作室里,反复练习。

“称样、溶解到定容、显色、计算结果、数据填报一系列的环节,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需要精神专注。”黄震对待操作流程如数家珍。尽管工作机械而枯燥,每天都比较辛苦,尤其在夏天,黄震还要在900℃高温的马弗炉前,忍受着室内四五十度的高温工作,几个小时下来,身上的两层工作服都被汗水湿透。但黄震没有停止思考的脚步,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反复探索新的实验方法,以提高检测效率。有时,光一个细节就要反复实验数十次。

黄震传承了前辈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每天开工前,都要‘全副武装’,戴好工作帽、口罩、橡胶手套,穿上检测服,然后仔细检查所有实验器材、仪器设备是否干燥。此外,还要将所有物品有序地摆放在桌子上。”黄震告诉记者,一切程序准备妥当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谈及市总工会今年1月初举办的“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劳动和技能竞赛,黄震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大赛以理论考试与实操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实操命题为‘重铀酸盐中磷的测定’。我只是比较幸运,最终获得了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化学分析工状元。”比赛主要考查选手实际操作精确度和准确度,选手需要规范操作检测设备、安全使用各类试剂,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样品测定、数据结果计算及原始检验记录的提报。

一句“幸运”带过的背后,是黄震不厌其烦地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操作步骤。他告诉记者,赛前他在练习时,磷的颜色偏浅,结果对标不太好。他通过及时请教前辈,和队友互相探讨,最后排查到了原因。“分析工作对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样品溶解时间稍长了一些,就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做分析要精细,分毫必究”。他简短的话语折射着对工作的感悟。

记者问到黄震,给工作中的自己打多少分?黄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六七十分吧。”谦虚、低调的他身边却不乏赞美。同事和师傅给他贴上的标签都是“爱学习”“特认真”“肯钻研”......“大家工作中有什么难点、问题,都爱找黄震讨论、帮忙”,黄震的师傅吴敏和总分析室工段长彭海英都如是说。

去年12月初受疫情影响,科创检测中心30人的部门队伍缩减至11人,黄震主动请缨,扛下这场“硬仗”,24小时吃住都在厂区。“他一直以来就是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毫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黄震的同事兼领导,彭海英对他青睐有加。

时光不语,行稳致远。黄震已经在化学检验的岗位上干了8年,化学分析工是一个和数字较真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锱铢必较”。黄震说:“专注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我想,这也是工匠精神吧。”对于未来,黄震也有美好的憧憬,“希望以后能像师傅吴敏一样,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自己的团队,为厂里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八)陈良:平凡岗位中干出来的“钳工巧匠”

谁能想到,制作一对小小的蓝牙耳机外壳,竟需要上百个零件组成的模具来定型,而这些模具零件之间的毫厘之差,更是直接决定了产品品质高低。
“根据客户图纸开模,再制作模具,完成后开始注塑打样生产;而我负责的部分就是装配模具,这不仅是个体力活儿,更是个像‘绣花’的精细活儿。”近日,在富士康富联裕展科技(衡阳)有限公司,装配钳工陈良向记者介绍道。
即便是精密的仪器加工出来的模具零件,在陈良眼里依然有细微的差别。“这些零件组装在一起后,这些细微差别在一个个重叠下被放大,从而直接影响了生产结果。”这时,陈良就要凭借着自己“手眼如尺”的绝活,对零件进行打磨、调整,常常在0.01毫米之间“锱铢必较”。

以眼为尺,以手度量,这份绝技令陈良眼中自信满满,也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
2月15日下午,“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劳动和技能竞赛启动仪式在衡阳技师学院举行。当天,陈良参加了钢管深加工产业钳工项目的比赛,没想到一举拿下“钳工状元”。
“比赛时加工的零件尺寸合配精度高,但比赛时间又短、强度又大,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感受到了压力,但陈良心中却丝毫不惧,凭着上两届的参赛经验和多年的工作积累,比赛过程中,陈良全神贯注,思路清晰,身手敏捷,在最好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完成比赛,并一举夺得桂冠。

在机械行业,很多人都知道装配钳工是“越老越吃香”。因为作为一个技术工种,只有在工作岗位上长期的学习,不断摸索和实践,技术经验才会逐渐积淀,越历练、越成长。
手艺精湛、经验丰富的陈良无疑就是一位“老师傅”。从1998年起,陈良便在深圳一家五金厂开始学习模具加工和装配工作,当时这家企业主要是从事对讲机、VCD、BP机外壳的模具制作。
“虽然做了很长时间的钳工,有一定的经验累积,但那段时间在技术水平上却并没有更高的突破。”陈良告诉记者,自己成长的一次转机则是出现在2009年。
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那一年,陈良凭着过硬的基本功,通过激烈的竞争招聘进入到有“模具行业标杆”之称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在这里,他主要负责复印机、打印机等更加精密的大型模具制作与装配工作。在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工作,与他之前所在的五金厂相比,技术含量和要求都高了好几个档次。

2012年,富士康落户衡阳。作为长沙人的陈良也随着从富士康深圳观澜园返回故乡湖南,在雁城扎了根。在这期间,陈良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已经成长为一名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
显然,这和陈良身上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个性分不开的。

“产品外观要求在50倍显微镜下观察零缺陷,滑块与斜销合配组立间隙仅在0.005-0.01mm之间。”到衡阳没多久,陈良便遇到了挑战。为了完成公司客户的要求,陈良拼了命地与同事一次次的验证、探讨、总结,不断优化模具结构,降低加工难度,最终成功达到了客户的要求,并赢得好评。

近年来,在富士康衡阳园区工会的组织下,陈良积极参加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类专业培训和技能比武。其中,2018年,陈良参加了中国国防邮电技术协会新时代工匠学院钳工专业培训,当年还获得了富士康集团C次集团“工匠之星”的荣誉称号。陈良通过学习交流和大赛取长补短、提升技术水平,并主动与身边同事交流学习,发挥优秀技术工人传帮带作用,培养多名岗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也许在别人眼中,钳工只是用锉刀去去毛刺,再做组装工作。但在我们自己眼中,利用手中工具完成目前机械加工所不能完成的工作,非常有成就感。”陈良相信只要努力、专注,尽心尽责地干好每一天的工作,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九)贺雄杰:从厨师到投递员状元,要做就做到最好

《阿甘正传》是贺雄杰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主人公阿甘看似笨拙,但打橄榄球、乒乓球、跑步、养虾……他做什么就成什么。

从一名厨师到全市投递员状元和全省邮政通信技术能手,贺雄杰的成功之路其实与他喜欢的阿甘有着相似之处:要做就做到最好。

把客户的事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来做

贺雄杰出生在一个“半边户”家庭。初中时,父亲下岗了,家庭一下失去了收入来源,他和弟弟的学费捉襟见肘。初中毕业后,父亲拿出一千块钱对他说:“这些钱你可以拜师学门手艺,也可以去读书,但明年的学费家里不一定拿得出了。”

这是贺雄杰人生的第一个选择。他成绩不错,也很想读书。但看到家里的情况,他决定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怀揣着父亲给他的一千块钱,贺雄杰跟随师傅来到外地一家湘菜馆当学徒。

学徒工虽然是打杂,但贺雄杰踏实肯干、能吃苦,每天都早早来到店里,给师傅烧菜做好准备。饭店打烊了,他还留在店里,把后厨整理得井井有条。师傅很喜欢他,把自己的厨艺倾囊相授,贺雄杰的厨艺也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了饭店里的厨师长。

2010年,父亲病重,贺雄杰请假回来照顾父亲。经过治疗,父亲的病情有了好转,贺雄杰准备去外地继续做厨师。但父母希望兄弟俩能有一个人留在身边,家里好有个照应。

这是贺雄杰人生的第二个选择。这一次,他和弟弟选择抓阄,“留”被贺雄杰抓到了。留在衡阳的贺雄杰进入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衡阳市分公司当了一名揽投员。

揽投员工作辛苦,每天很早就要来到公司,把当天报纸和信件尽快送到客户手上。那时候,贺雄杰还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后座两边各搭一个布袋,里面塞满了报纸,轮胎都被压得变形。尽管累,但想着照顾家里方便,他坚持了下来。在小组中,他总是第一个送完当天的报纸。

揽投员看似是个体力活,但实则也需要动脑筋。刚开始,一些疑难信件难以送出,让贺雄杰头疼不已。他虚心向老同事请教,自己也慢慢总结了一套经验。国内平信基本上只有收件人名字,没有收件人电话,甚至有的地址都不详细。这时候要找物业或者小区的传达室保安师傅,因为物业掌握着业主信息,对业主比较熟悉。而收件地址不是小区的可以找当地社区或者村委会,只要是常住居民一般都能找到。

“只有把客户的信件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才能做好。”谈到自己的投递经验,贺雄杰笑着说。

年轻就要拼一把

有一次,贺雄杰接到一封香港寄来的国际平信,上面全是英文。贺雄杰借助翻译软件知道了收件人和地址,但地址很模糊,只写了门牌号。到了信上的地址,贺雄杰才知道这是一个很笼统的地址,几个小区都是这个门牌号,而且还有不少房子拆迁了。

但想到是国际信件,对收信人一定很重要。贺雄杰只好沿街一个个门店地问,希望能找到认识的居民。几天过去了,所有的门店都说不认识。贺雄杰还是没有放弃,每天都要抽时间去信上的地址,碰到人就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找了一个星期,贺雄杰刚好遇到了收信人本人。当得知贺雄杰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他,收信人很感动。他告诉贺雄杰,这是一个聘用通知,对他很重要。收信人还买了两包烟要感谢贺雄杰,被他婉拒了。

不久,电商的兴起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贺雄杰开始送快递。成为快递小哥之后,贺雄杰也有身心俱疲的时候。经历过“双十一”“双十二”凌晨一两点到快递智能柜投放包裹;看到过一辆快递车刚刚卸完,另一辆快递车就紧跟着进场。“最累的时候也没想过放弃,因为自己年轻,还可以拼一把,这样忙碌的节奏反而感觉充实。”贺雄杰说。

2019年,贺雄杰成功竞聘上了蒸湘南路揽投部经理。彼时,刚刚成立的蒸湘南路揽投部缺人缺设备,又赶上了年底生产旺季。当时揽投部人心浮动,老员工每天超负荷工作,新进员工没有师傅带,流失率高。贺雄杰虽然焦虑,但还是勇敢地扛起了责任。他以身作则,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揽投部带着大家一起卸车,晚上12点多跟内勤一起处理完内部工作后才下班。忙完了,他就自掏腰包请大家吃夜宵,给他们打气加油。慢慢地,人心齐了,揽投部的业务发展越来越好。2020年一季度,他带领队伍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荣获全省邮政50强揽投部称号。

不管做什么都要全身心投入

因家庭原因错失了继续上学的机会,贺雄杰对当初小小年纪就选择去做厨师还有一点后悔。“如果是现在,我会毫不犹豫选择继续读书。”工作后的贺雄杰越来越觉得知识更加重要。虽然学历不高,但他总在想办法提升自己,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他要花两三个小时用来学习。在送快递的几年里,贺雄杰不但顺利通过了函授中专、大专考试,还拿到了湖南工学院的自考本科文凭,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由于贺雄杰在一线操作行动麻利、工作踏实,很快被吸收加入了公司技能比赛团队。2017年,第十届湖南省邮政特有职业技能竞赛开始了,经过投递分局、市分公司的层层选拨,一向优秀的贺雄杰最终获得了前往省公司参赛的资格。

集训期间很辛苦,早上8点进行理论模拟考试,其余时间轮流练习包裹分堆排道、接收开拆处理、归班处理、情景模拟四个项目。为了拿到好成绩,他每天晚上看书到凌晨两三点。

这次比赛不仅考验脑力,更考验体力。包裹分堆排道的练习非常辛苦,最重的包裹有20公斤,练习时总是半蹲状态,大腿的肌肉酸、胀、疼,上下楼梯都困难。贺雄杰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全能第一、接受开拆处理第一、包裹分堆排道第一的好成绩,并被授予“湖南省邮政通信技术能手”称号。

在今年3月举行的衡阳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新物流产业链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贺雄杰与全市13家快递企业的30名“快递小哥”一决高下。他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拿下了衡阳市新物流产业链“快递投递员状元”的光荣称号。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贺雄杰的人生信条。不管做什么,他都是全身心投入。他说,自己很喜欢《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只有永不遏止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十)淳碧荣:驾轻就熟的叉车“老司机”

把6个装着液体的高脚酒杯向上叠成三角形,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个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必须要开着叉车,控制叉臂来完成呢?这个难度就可想而知。

3月16日,衡阳市“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叉车技能大赛上,来自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11家企业的32名“老司机”现场竞技,展示绝活。别说是叠酒杯,就是开叉车挂灯笼、篮球上桩都不在话下。

来自富联裕展科技(衡阳)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淳碧荣经过抽签被排在倒数第二个上场,看着前面的选手一个又一个的高分,着实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当时从实操得分上看,我离最高分的对手还有不少差距,哪怕我在篮球上桩中成功上桩4个篮球,也才和他持平。”淳碧荣想到这干脆不再去想,抱着不如拼一拼的念头,坚定地握紧了方向盘。

篮球上桩是实操比赛三个项目中最难的一个,因为球会滚动,要把它放到一个直径不到10厘米的圆柱管上,非常考验司机“稳、准、快、巧”的本领。

然而,随着第5个篮球稳稳当当地落在圆柱管上时,淳碧荣的得分在最后一刻实现逆转,成功拿下第一,获得了叉车工状元的荣誉。

即便离比赛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淳碧荣讲起这段经历时,脸上依然充满着兴奋,因为这个荣誉是对他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和付出的极大肯定。

淳碧荣是岳阳人,2008年加入富士康科技集团。2014年在物流部工作的淳碧荣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叉车作业证,从那以后,淳碧荣便一直担任着仓储物流的叉车作业员。

叉车操作既是体力活,又是眼力活,两眼注视货叉,双手不离操作杆,而且需要全神贯注。虽然叉车工每日的工作内容就是简单重复“上升、下降、前倾、后倾”等动作上百次,但却丝毫不能大意。淳碧荣开叉车运输的几乎都是精密度极高的科技产品或者模具,这就要求运输过程中不得有丝毫的磕磕碰碰,这更加考验司机的技术和耐心。

为了开好叉车,淳碧荣在每天单调又重复的运输货物中不断总结思索,数年如一日反复练习,并虚心向“老司机”请教。“那时候每天要是哪里开车开得不对了,睡觉都在思考。”凭着这样一股钻劲和对工作的热爱,淳碧荣很快成了公司叉车驾驶员中的佼佼者。

富士康衡阳园区工会每年都会组织技能大赛,叉车技能大赛也是每年的重要项目之一。2021年,淳碧荣获得公司叉车技能大赛第二名,然而他却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觉得自己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他暗暗下决心要把技术练得更好更扎实。果然,在2022年的叉车技能大赛上,淳碧荣如愿以偿以精湛技术获得第一名。

在旁人看来,开叉车去完成叠酒杯、挂灯笼、篮球上桩等一系列精准化的操作,是非常了不起的高难度动作。但在淳碧荣眼里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甚至在参加今年衡阳市“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叉车技能大赛之前,淳碧荣都没有刻意练习过实操项目。他第一次看到篮球上桩、叠酒杯时,也和很多人一样感到惊奇,不过在熟悉之后,他很快便找到了个中的诀窍。

当记者向他讨教这些诀窍时,不善言谈的淳碧荣一时也说不清,只是一个劲地说,“没有啥诀窍,就是熟能生巧罢了。”

淳碧荣开的叉车陪伴了他近10年。在方向盘右侧的仪表上,清晰地记录了高达8000多个小时的运行时长,这是叉车的历程,也是他技艺的记录。驾轻就熟是他的工作常态,也是孕育出状元工匠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获得叉车工状元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它将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能力素质更进一步的提高,带动身边的同事一起进步,用扎实的技能创造最优的岗位业绩。”淳碧荣自信而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