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上讨论起了一种名为“躲事儿”的干部。这种干部的鲜明特征就是见事就躲、扛事就软。很显然,这类人必然会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
所谓“躲事儿”,说到底就是不担当不作为。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聪明人”:在责任义务和岗位职责面前喜欢打“太极”,能推则推、能甩则甩,遇到问题推诿扯皮、回避矛盾;该拍板时缺乏底气,把本应自己作出的决策推给上级;该担责时缺乏担当,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下级;该履职时缺乏能力,把本应自己完成的任务甩给他人……总而言之就是万事“躲”为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躲事儿干部”,背后当然有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个人的价值观和政绩观出现了问题。这些干部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非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他们有的是怕担责,怕担险,不敢做事,抱着“多做多错”的态度来开展工作,想方设法逃避问题和矛盾;有的认为没有好处捞,秉承“守摊子”“躺平”心态,既不作为也不想为,工作敷衍塞责;有的并非怕“事”,而是怕“人”,只想做“好好先生”,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能不过问就不过问,心里的小算盘或是想凭借“好人缘”来升迁;还有的则是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遇到重难点工作,往往畏手畏脚,缺乏信心,想着总有人来做,于是习惯躲在背后……
“躲事干部”的对面,是“担事干部”。正如习主席所要求的:“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真正的党员到底应该怎样面对党和人民交给的事业?为了党和国家事业奉献毕生所有的周恩来,誓言“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聂荣臻,强忍病痛不愿耽误一天工作的焦裕禄,担任阿里地委书记不到两年时间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98个的孔繁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黄文秀……一代代优秀而纯粹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体力行,用不畏牺牲的坚定行动和不计回报的接续奉献,诠释了何为担当、何为“不负人民”、何为人民的干部。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是每一个干部的应尽义务和为官之本。“‘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一名有担当的干部,首先要端正政绩观,做到为官不避事,勇于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全力摒弃“慵、懒、散”的不良作风,大力发扬“宁愿苦干实干,不能苦等苦熬”的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此外,敢于担当也要有相应的能力,干部的素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向书本学、向先进学、向实践学,坚持不懈提升理论素养,与时俱进掌握专业知识,积小成为大成,练就过硬本领,打牢干事创业的根基。如此一来,才能具备迎挑战、抗打压的能力,才能遇事不躲、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当然,让干部不躲事,完善的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与情况往往极为复杂,解决问题本身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就需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敢于勇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创造允许试错的干事环境,让敢干、愿干、实干的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开手脚干,同时也要打造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政治生态,如此才能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习主席强调,“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事业正在向前迈进,还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这就需要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那些所谓的“躲事儿”干部只会越来越不合时宜,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