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风建设 典型事例

“眼里没活儿”的干部,问题出在哪?

工作中我们不乏见到这样的场景:一项工作布置下来,有的领导干部激情洋溢赶紧行动,回去立马就部署开展工作;有的领导干部则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回去后毫无动静,就算按要求开个落实会议,也只能照本宣科毫无措施。对于后一类领导干部,群众有个称呼——“眼里没活儿”的干部。

什么是“眼里没活儿”的干部?有人给画了个像:干工作不主动、干事缺乏创造性,如同一台机器一样,指挥一下动一下;做事不知变通,看不到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个人像陀螺,抽一鞭子动一下,且只知道自顾自地“原地打转”,不知道如何配合别人工作。

比起推诿塞责的“躲事”“避事”干部,“眼里没活儿”的干部又有所不同——这类人不是不干事,而是干不好事。

“不干事”是态度层面的问题,而“干不好事”则是能力和方法层面的问题。一件事办不办得成,能不能办得好,很大程度取决于办事干部的方法与能力。

“眼里没活儿”的干部问题出在不研究业务也不思考工作,有时候尽管看起来忙忙碌碌,却也只是机械做工,既不知道工作为了什么,更不会去思考要解决什么问题,做事情没有统筹规划,也分不清轻重缓急,在低效忙碌中自我感动,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最终事情看似都干了,但往往哪件都干得不算漂亮……让人哀其“无能”,又怒其不争。

“眼里没活儿”在普通人身上是小问题,但在干部身上则是大问题。一名干部“眼里没活儿”,一方面个人认识和工作水平得不到提高,习惯于在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另一方面,干部“眼里没活儿”也会拖累单位工作成效。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一名干部从事的往往是事关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如若一直“眼里没活儿”干不好事,最终必然会造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迟滞,贻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干部能力不是天生的,任何能力与才干都是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掌握的。

习主席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就指出,“同样是实践,是不是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

因此,一名干部要从“眼里没活儿”走向“眼里有活儿”,首先就是要摆正工作目标。立足一个岗位,经常会面临大量重复单一的工作,如果简单满足于经验主义,疏于学习、懒于思考,就会如同温水煮青蛙般逐步丧失应对新变化、新挑战的“反射”能力,沦为机械重复的“工具人”。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沉下心来,时常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去学习要怎么干、琢磨怎么才能干好,找准自己的坐标与目标,认识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意义,跳出事务主义的泥淖,真正做到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成长为“劲草”与“真金”。

干事创业总是有难度、有风险,需要主事者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也需要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也正因如此,干部才会被人民群众需要。干部不是“传声筒”也不是“机械臂”,如果“眼里没活儿”,心里也不事儿,工作能力迟迟不去提高,那他就有愧于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就不配称之为干部。习主席强调,“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新的赶考之路上,广大领导干部“时时放心不下”的主动性做到“眼里有活儿”“手上有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