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清廉学校 廉洁文化

由许衡在河阳不吃道旁之梨所引发的“六大”文化思考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古称孟涂国,秦朝置河雍县,汉晋时称河阳,唐宋称孟州,明朝洪武年间撤州为县。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许衡不吃道旁之梨的故事就发生在孟州市境内。

《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这段历史记载的是大约金天兴二年(1233年)左右,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州市)返回故乡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时值盛夏,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人们又饥又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2005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辨析题要求,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因此答题时需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细化,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二是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理解。旁人认为梨树主人不在,吃梨无妨,而许衡认为“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不可摘梨。”吃与不吃是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我心有主”,这是主体的价值认识多样性的体现。许衡高尚之处在于“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坚持享用成果与创造成果的统一,另外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角度考虑,不受“无功之禄”又是另一种表述。

所以正确答案是: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属性。人的价值是双重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如果以社会为主体、以个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称为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以社会或他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称为自我价值或个人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索取和满足。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价值。人生价值作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就是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中得到实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地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具体表现为能够恪守自己的操行,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有坚定的自律精神。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而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最根本的是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觉悟,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反映了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人们如果能做到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需要很高的精神修养和境界,没有坚实的精神支柱和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调节在社会关系调节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做到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不动心,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因为价值来源于创造,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创造出来。“心中有主”就是告诫人们,在做人、做事、做官时,要时时省身克己,切莫因恶小而为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就能排除各种诱惑干扰,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做出贡献,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材料中许衡不摘“道旁之梨”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提倡。其做法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由七百十年前的历史所引发出的文化思考,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虽然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尽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许衡这样做是值得推崇和赞誉的。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得到“六大”有益的启示。

一、自律,能使人战胜自己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事事几乎都有战胜自己的任务。一个有严格操守的人,一个有为人之道的人,一个讲良心和知廉耻的人,就像内心世界有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有个严厉把守道德门户的哨兵,时时事事监督自己的言行,使其不在物欲誉欲面前所动,也就是不受名利诱惑。不但在众人都不受诱惑时自心有主,即是许多人于诱惑面前蠢动,自身仍能坚守操行,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受污染。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许衡心中的“主”其实就是在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面前,具备的自我控制能力。即面对诱惑,学会拒绝。面对饥渴,许衡因心中有“主”而无动于衷。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才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二、小事,能成就大事业

常言道,无以小善而不为,无以小恶而为之。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大树是从幼嫩的树苗起步,高楼大厦是自一砖一瓦垒起。凡大德大智大勇,无不是从一点一滴培养道德人格做起的。反之,凡恶行恶德也都是“小魔鬼”长成“大魔鬼”的演变历史。一个理智过人、聪明过人的贤者,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严格地按照原则和道义规范自己的举止,即使是那些不一定被人们特别关注的小欲小利,他们也能自觉地分清善恶,从善而行。

面对道旁无主之梨,许衡不以小节而摘之,积小善而成大事,真正做到“梨虽无言,我心有主”。

三、原则,是做人的准绳

“我心有主”也是一种自己看重自己、自尊自爱的做人标准。这种做人标准从世界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人有信仰有理想有原则的表现;从人格品行的层面上讲,则是抑制物欲,看重理性,克己从贤的君子行为。在许多非常情况下,纪律是很难管住生命和生理需要的,只有崇高的信仰才可抑制非分的欲望和非礼的行为。信仰是培育一个人的道德品格的阳光和泥土,也是人生最高尚的精神亮点。这些东西构成人群的骨气和社会的良知,终将成为一个民族的道德基础。统治世界和人类的主要不是权力和武器,而是人的品德。

我心有“主”的“主”,即是指一个人要有一以贯之的做人原则,不能随便更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应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决不能随波逐流,浑水摸鱼。

四、名利,取之有道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人交往或共事,利益往往是大家争执的起因,每个人都想获得较多的利益,往往因此而失去珍贵的友谊,或是做人的立场,甚至丧失人格。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宁可少得一些利益,而不要伤了彼此的友谊与和气。利字旁边一把刀,可能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争名逐利者,应引以为戒。因此,明智的人逃避名,就好像美丽的禽鸟逃避猎枪和罗网一样;否则,一旦被捕获,就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逃名巧于邀名”,一个心有主宰的人不仅不为外在的“外物”所役,也不为外在的“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五、公德,社会和谐的基石

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出于诚,才能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品格。许衡宁渴不吃无主梨,那是他为人以诚的道德体现,因为他信守的是,不管梨子是不是有主的,而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来吃。

许衡不吃道旁无主之梨的行为,体现的是社会公德。家庭要有美德,社会要有公德,职业要有道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三德”,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也不可能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而社会公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六、慎独,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在社会或大众面前,其言谈举止和行为标准可能做得很好。而在没有人监督,一个人独处或在自己家人或朋友面前要很好地把握自己是很难的。“我心有主”,意味着的就是一个人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为名利所困,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不管“梨”是有主还是无主,不管是众目睽睽之下,还是独处静室之中,都不能动心动手。

除了上述许衡不吃道旁之梨外,《元史》还记载了许衡平日里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许衡代为看管的邻居家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家里的小孩从那里经过也不看一眼,许衡就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因此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后来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表现出了很高的精神修养和境界。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无以小善而不为,无以小恶而为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