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
的梦想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明朝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来又错失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机遇,中国在内部矛盾和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求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〇二一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民族共同的梦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内蒙古政府20250509 14:53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要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依法保障各族群众享受平等权利、履行平等义务,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在确保国家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认真落实合宪性审查,建立民族政策法规评估机制,有关方面制定涉及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应确保同宪法规定、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精神相符合。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法律法规、政策举措要按程序报批。自治机关履行作为一级地方政权机关的法定职责,要确保辖区内各族公民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平等参与本地区各项事务。统筹推进辖区内各民族共同发展,保障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必须以确保国家宪法法律和政令实施为前提,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性。 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0627 15:24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0704 17:32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要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讲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传播推广,融入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在城乡建设规划、重大活动中广泛使用。
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
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0728 17:17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是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共享伟大复兴成果的必要条件。
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一些民族地区仍然存在开放发展意识还不够强、精神生活还不够丰富、生活方式有待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着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也抑制着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