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由此联想到民间一首《扫地歌》所说的那样:“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幼儿曹,听教诲: 勤读书,要孝悌; 学谦恭,循礼仪; 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 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 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王守仁,即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知识拓宽格局,格局成就人生。 读书,是获取知识,打破门第之见最廉价的捷径。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从小教育孩子认真读书,孝敬父母,这是王阳明家训中的头等大事。 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教会孩子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仗势凌人,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的人就算成年了,还是言语任性,目中无人,人缘奇差。 有的人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已经学会了礼貌待人,身边总是不缺贵人。 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饮食有节”,是古人基本的生活态度。 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发胖、患富贵病的时代,连身体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绝不可过分沉溺游戏。 玩物,必然丧志。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 古训有言:“诚信为本”,诚信,就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 孔子也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连基本的诚信都不讲的人,人生自然难有建树。 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 百年老店瑞福祥,在一次大火中烧毁了所有的账本,掌门人决定:凡瑞福祥欠的帐一律奉还,凡欠瑞福祥的帐一笔勾销。这便是“小商求利,大商谋道”。 《增广贤文》中写道:“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任性放纵,不知道约束和管理自己的性格,这是非常危险的。 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 学会控制负面情绪,就已经离成功更近一步。 毋责人,但自治 这条家训的意义在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面对行贿者“不会有人知道”的论调,杨震义正言辞的回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 让孩子懂得,越自律,越自由。自律,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 因此王阳明说:“只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 一个目光远大,有志气的人,总是能屈能伸,既能勇往直前,又懂得韬光养晦,能屈能伸,能下人。 王阳明认为,多赞赏孩子,孩子的内心富足,他们就会自信,心态平和,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提升自己。 古训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大。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能正视自己的才能,还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真正优秀的人,要能容得下别人。别人弱势,不轻视;别人成功,不眼红。 王阳明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曾被锦衣卫追杀,在农场,更是遭受了乡民的偏见和攻击。 可是他选择了善良,教会当地乡民读书,耕种,帮助他们治病,建房子。 很快,王阳明就从一个不可信任的外乡人,变成了乡民口中的大善人,活菩萨。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让儿孙做个好人,才是家庭延续兴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