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元,尊称周元公。生于道州(今湖南省道县),长于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为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宋史》里说孟子死后,孔孟之道“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世誉其为“孔孟后一人”,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文化、政治都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官员。
周敦颐:清廉奉公,见心见行
周敦颐为官30多年,所任多是州县小官,但从不以职分卑微为虑。他不求名利,处世超然自得。在广南东路做了几年官后,他因病求任江南东道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知军。晚年定居在风景秀丽的庐山莲花峰下,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筑屋其上,悠然自得。周敦颐在濂溪期间曾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此文蕴含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切体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为官清廉克己、不愿同流合污的真实写照。
周敦颐著作中的廉政思想可以概括为:立诚修身、廉洁处世、奉公为政、求仁爱民。他将“廉”与“洁”有机结合形成独立的廉洁文化,发挥其独有的教化功能,使廉洁文化从此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得到发扬光大,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为官从政者。
周敦颐在自己的著述中倡导以“诚、洁、公、仁”为核心的廉洁从政思想,为官更是时刻不忘践行自己的廉洁理念。周敦颐所做虽多是小官,但他每任一职都能以诚心自励、以廉洁律己、以公心处事、以仁心待民,一生清正廉洁,从不贪取一分私利,自己的俸禄多用于周济亲友和穷困者。因此,他和家人的生活一直都比较贫困。他38岁任南昌知县时身患重病,友人视其服御之物只一敝箧,钱不满百文。到了晚年,他一家六口喝点稠粥都是件困难的事情,甚至于因为家贫,他因病过世后棺椁都不能归乡,只能就近归葬于异乡。
他在清廉克己这一点上,不仅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对族中亲友也不忘时时提点告诫。他50岁时,在永州担任通判一职。侄子周仲章专程来看望他,想请他为自己谋求一官半职,被周敦颐断然拒绝,并耐心地作了解释。临走时,周敦颐还特意作《任所寄乡关故旧》诗一首,由侄仲章带回道县传谕亲友。诗曰: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未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在这首诗中,周敦颐言志拒酒食素以保己之清廉,表达了其自得其乐、旷达超脱的士人心怀;也借此委婉地劝解亲友,以后都不要再有求官请托之念了。
周敦颐在57岁时去世,死后得到了高度评价。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朝廷赐周敦颐谥号“元公”,淳祐元年(1241),封汝南伯,从祀孔子,成为后世景仰的一代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