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扭曲的亲情:阳卫国腐败背后的“推手”
“亲情扭曲,是我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推手。”面对采访镜头,株洲市政府原市长阳卫国红着眼眶说出这句发自内心的忏悔,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到震撼和唏嘘。
阳卫国告诉记者,他自幼家境贫寒,“小时候对幸福的理解非常简单,就是过年时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为跳出农门,作为家里三兄弟中的老大,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以当地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考上大学后,有件事一直让我难以忘怀。”阳卫国回忆,在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小他4岁的大弟弟欧阳卫民,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曾从微薄的打工收入中寄钱供阳卫国上学。“钱虽不多,但我知道那真是血汗钱。”虽然过去多年,阳卫国回忆此事时,仍然十分动容。也许是从那时开始,一颗“报答亲情”的种子就深深地埋在了年轻的阳卫国心中。
大学毕业后,阳卫国被选拔到机关工作,很快得到组织的器重,年纪轻轻就在地方担任要职。然而,随着职务不断晋升,在阳卫国心中,那颗“报答亲情”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并慢慢发生扭曲。
翻阅厚厚的案卷,记者试图从中找出阳卫国“兄弟情”扭曲的“轨迹图”。在阳卫国担任株洲的市领导后,欧阳卫民就以小孩读书需要为名,将家从外地迁到了株洲,并陆续承揽一些小工程和项目。一开始,阳卫国还是有所顾忌,对欧阳卫民的行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什么也不知道”。时间一长,他一步步丧失原则,到后来赤膊上阵,直接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打招呼,帮弟弟“提篮子”、赚“快钱”。
阳卫国的二弟原本是某县环保局职工,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看到欧阳卫民赚了钱,日子过得比自己好,心里开始不平衡,同样“奔赴”株洲,“投奔”大哥。就这样,无技术、无资金、无队伍的两兄弟,仗着有大哥在背后“撑腰”,在株洲大吃四方,赚得盆满钵满。最终东窗事发,兄弟三人齐齐被查。
以亲情为轴,以贪婪为半径,最终只能圈出罪恶的牢笼。阳家三兄弟的经历,不禁让记者感叹,亲情既可以是让人心生向往的温馨港湾,也有可能成为万劫不复的深渊。如何涵养良好家风?已成为领导干部的一堂必修课。
“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亲,他们的三个儿子几乎同时要进监狱,这对他们的打击和痛苦,是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面对采访的镜头,阳卫国悔之晚矣。冰冷的手铐,一半扣在阳卫国的手上,一半扣在家人的心上。
详细了解完阳卫国的成长经历,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名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如何面对亲情,如何报答亲情,值得认真、严肃地去对待。任何一点点的掉以轻心,“扭曲的亲情”都有变成“犯罪推手”的危险。
爱家有方,不徇私情。人人都有个人利益,但不能因此以权谋私;个个都有亲戚朋友,却不可因此损公肥私。领导干部,若公私不分、徇私情谋私利,则必为老百姓所不容,也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
(二)“期权”梦碎,退休不是安全岛
刚刚闭幕的十二届省纪委三次全会强调要精准辨识和惩治新型腐败、隐性腐败,剑指“期权腐败”等行为,向全社会释放出强烈信号。
在全会期间播放的警示片《忠诚与背叛——2022湖南反腐警示录》中,退休近五年后被查的株洲高新区党工委原书记、天元区委原书记谢高进就是“期权腐败”的典型。
深受组织器重的谢高进,年纪轻轻就开始担任要职,后长期担任地方“一把手”,手握重权。但他不知感恩组织,贪图犬马声色,与各色老板勾肩搭背。自作聪明的谢高进和老板们约定,在位时“尽心尽力地帮助老板发财”,老板则“尽心尽力地安排好他的退休生活”。还美其名曰: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谢高进对此的解释是,“在位时,大额的钱用不出去,收了以后也是当一个保管员而已。等我退休平稳落地了才把钱给我,钱就进入了保险箱。”据了解,谢高进被查的受贿款项,超六成是其退休后收受的。
机关算尽一场空。谢高进显然错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意志。退休不等于“软着陆”,也不存在“安全岛”。2022年4月,谢高进接受审查调查。同年9月,被开除党籍,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莫急,等我退休后再说吧”,谢高进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为其丑陋的贪腐行为披上了“隐身衣”,打起了“时间差”。相较于“你给钱、我办事”“一手交钱、一手办事”等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期权腐败”更具隐蔽性、危害性。如何从源头上截断“期权腐败”的变现之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紧盯“一把手”。聚焦“一把手”日常履职情况,汇聚监督合力,全方位跟进“一把手”监督,严格落实对“一把手”的任期审计、离任审计和事后审计,实行终身追责,严防“一把手”搞“一言堂”,谨防“一把手”变“一霸手”,铲除“期权腐败”滋生的土壤。
管好“要害处”。盯紧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监督“全覆盖”,加强对退休和临近退休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对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任职回避机制,加强对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腐败多发易发环节的监管,斩断“期权腐败”滋生的利益链条。
画好“警戒线”。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教育,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警醒大家切勿心存侥幸。对退休和临近退休的领导干部,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关爱谈心、沟通教育,明确“红线”“底线”和“警戒线”,清除“期权腐败”滋生的思想根系。
干部任职有期限,惩治腐败无时限。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只要伸了不该伸的手,拿了不该拿的钱,做了不该做的事,不管身在一线还是退休离职,党和人民决不会“一笔勾销”“既往不咎”。
(三)砌墙藏现金 贪婪让傅国平走向背叛
作为摄制组的一员,2023年元旦期间,我首次以一名采访者的身份走进庄严肃穆的谈话室。眼前的傅国平,双目低垂,神色平静。历经党性教育、政策感召和纪法震慑,此刻的他,看上去已经卸下包袱、重获新生。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们的目光交集并不多。他的表情很淡,淡得让人很难看出他经历了怎样的一番痛彻心扉、痛定思痛。他的话语很轻,轻得让人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似懂非懂的境地。然而,透过他的眼神,他的肢体,他的言语,我却分明看到了他内心的那份悔恨。
从采访正式开始的那一刻起,傅国平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低着头说话,就像在对着地板自言自语,即便我和摄像老师多次提醒他。我想,他之所以不愿看着镜头,是失去了面对亲人的勇气,是不想被外人看穿他的内心,是难以接受此时此刻在镜头里的另外一个自己。砌墙藏现金、茅台装满屋。腐败让他堕入温水煮青蛙的深渊,投向围猎算计者的罗网,成为被人利用的招牌,结果只能是自己酿成的苦酒自己一口一口吞下去。正如他忏悔的那样:那些处心积虑得来的名利,如今只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铤而走险得来的不法之财,如今只是成为组织对我量刑的依据。
当谈到家庭和亲人时,傅国平双目紧闭,表情痛苦。提到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儿子,他不时摇头,嘴里喃喃道:“以后很长时间见不到了,即便到了监狱服刑,也不想让他看到那样的一个自己”,接着便全身颤抖,眼泪掉了下来,哭着说:“我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被葬送了,我离开家的那天,老婆儿子全在车上。”是的,在小儿子的成长路上,他要缺席了;在老母亲望穿秋水的眼神里,他无法出现了。看见他的眼泪不停落下,我知道,那些话是从他心里刨出来的,那些泪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在这背后,是难以愈合的伤、撕心裂肺的痛、刻骨铭心的悔。
透视傅国平十多年来思想嬗变、灵魂蜕变、行为病变的过程,方向并不是突然迷失的,而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逐渐迷惘和模糊的;结局也不是突然降临的,是他第一次插手工程项目、第一次收受贿赂时,早已注定了的。
贪欲无度,牢狱自筑。权力的滥用,没有最后一次,只有第一次,而无数案例表明,腐败分子往往是没有管住第一次,逐渐让关系侵染了权力,私情淹没了纪法,利益代替了原则,最终走向身败名裂。
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党员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当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的时候,很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只有管好自己、管住权力,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时刻警惕来自各方面的“围猎”和腐蚀,才能不被五色所盲,不被五音所迷,走稳走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