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焘(1694—1773),字函有,号环溪,湖南衡山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乾隆二年(1737)中进士。乾隆十三年(1748)八月选任陕西镇安知县。因政绩突出,乾隆二十年(1755)调任凤翔大邑。乾隆三十八年(1773)病逝,时年79岁。嘉庆十八年(1813)从祀乡贤,嘉庆二十年(1815)入祀镇安名宦祠。
▲聂焘
聂焘: 秉承廉洁家风,传颂百年佳话 聂焘能成为一个好知县,与他父亲聂继模的教导和聂氏家风有很大关系。聂继模是聂氏出生在衡山的第一代人,早年求学勤奋,因父亲早逝只得弃学从医,以乐善好施远近闻名。他好读诗书,治学、钻研医术都以实用为主,希望能够济人利物。他对儿子要求很严格,送聂焘进书院读书后,每次回来都会督促检查学习情况。聂焘得任镇安知县一职后,聂父不远千里,不顾鞍马劳顿,送子赴任。小住镇安期间,义务为乡民诊治,亲自送药去监狱,医治解除在监犯人之疾痛。离别返乡之际,乡民依依不舍,老少热泪纵横,乃至此后多年,乡民依然念念不忘其善举。聂父80岁时聂焘给他寄去100两贺寿银,他使人原封退回并嘱咐用于修整镇安山路。 聂继模从镇安返乡后的第二年,给儿子寄来一封《诫子书》,嘱其做人为官之道,勉励儿子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信中教导儿子要时时警惕,莫因地僻、官小、责轻而偷安藏拙,磨钝意志,应有担当精神。除了告诫聂焘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民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之外,对于个人形象、起居时间、饮食标准、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仁爱百姓、施政措施、教导子女等细节都进行详细的指导和劝告。最后讲道“知县是亲民官,小邑知县更好亲民。做一件事,民间就沾一事之惠。”人不在官大官小,关键看你给老百姓做了什么,“实心为民造福,一两件事,竟血食(祭品)千百年”。 正是在这样的鞭策教导和言传身教之下,聂焘扎根山城,恪尽职守,在镇安兢兢业业8年,与百姓结下了真挚的情谊。他离开镇安时,父老乡亲倾巢而出,攀辕啼哭。 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修心、立世的基石,也只有从这种家庭走出来的人,才可能真正反哺温润家庭、家族,并福及他人、民族、国家。聂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在镇安留下了近300年传颂不息的佳话,聂氏后人也秉承家风,多有建树。 常言道:富贵不过三代,而聂氏的家族精神流芳百世,得益于《诫子书》之训。《诫子书》被魏源选入《皇朝经世文编》,为古代治国安邦的范文,现今又得《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的郑重推介,其所表达的勤政廉政为官理念和亲民爱民情怀,正是当今党员干部应当汲取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