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清廉学校 清廉家风

胡达源《弟子箴言》德育思想与胡林翼士人精神的培育

胡达源(1777-1841),字清甫,号云阁,湖南益阳县(今属益阳市赫山区)人。晚清湖湘著名士人,清代中兴名臣胡林翼之父清代翰林学士。胡达源顾尝窃念生平志向有定,庶几循序而渐进焉者,既己备承父师之教,独不思推衍绪余为弟子诲乎?自己编撰家训《弟子箴言》教育儿子胡林翼:“先宫詹之学由宋五子以上推孔孟之旨,而尤严于公私义利之际,始于切近以致远大。尝谓为学自蒙养始,故其教人必以朱子小学,近思录诸书为先,且力践诸其躬,卓然不惑。及林翼授书,则一一以是为教。”结果使儿子胡林翼人格风貌被曾国藩、左宗棠、蒋介石、毛泽东等近世伟人纷纷敬仰。曾国藩尝言:“少詹君而纂《弟子箴言》十六卷,国藩实尝受而读之。自洒扫应对以及天地经纶百家学术、靡不毕具。甄录古人嘉言,衷以己意,辞浅而指深,要攻学者自幼而端其所习,随其材之大小,董劝渐摩徐底于成而已。侍郎(林翼)开府湖北以来,即以移风易俗为己任,自部曲之长,郡县之吏及百执事,片善微长,不敢自暴而褒许随之,或有过差,方图盖覆,谴亦及之。与其新,不苛其旧;表其独,不遗其同。卜下兢兢,日有课,月有举,当世推湖北人才极盛。侍郎则曰,吾先人蔑言中育材之法如此。”李元度亦尝言:道光己亥、庚子间,吾师胡宫詹云阁先生主讲城南书院,元度幸及其门……师著有《弟子箴言》十六卷,引经证史,荟萃先贤先儒之论,而以己意发明之。语皆心得,劝戒炯然,有功于人心世教甚巨。元度尝受读而深味焉,迄今每饭不忘也。……盖师之学,其根柢在《弟子箴言》一书,既已践诸躬型,诸家大昌,于其子、儒者之效,昭然共白矣。而其教泽之暨诸天下后世,尤不可以数计也。可见胡达源《弟子箴言》一书不仅对胡林翼的人格风貌影响甚巨,对曾国藩、李元度等著名人士的人格风貌亦颇有影响,是一部很好的培养士人精神的德育教材。

一、理想教育:立志向

立志向是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 。正如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胡达源非常重视立志,《弟子箴言》第一卷便是“奋志气”,并从以下多方面阐释立志:(1)立志宜早。《弟子箴言》“奋志气”的开篇便是立志宜早:“人当幼学之时,即具大人之事。孟子曰:‘尚志。’志于仁,充其恻隐之心,可以仁育万物矣。志于义,充其羞恶之心,可以义正万民矣。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事实正是如此。少年儿童不仅处于身心发育、知识增长的关键阶段,也处于理想酝酿、志向形成的黄金时期。常言说得好,播种在春季,立志在少年。理想和志向是青少年发展成才的精神推动力,是人生进步的加速器。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就必须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宏伟的志向。(2)立志须远。《弟子箴言》“奋志气”篇再三强调立志须远:“学者立志,必要做第一等事,必要做第一等人。程子日:‘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责人之甘为庸愚则怒,教人之学为圣贤则惊。抑思吾人不学圣贤,便是庸愚,不肯受庸愚之名,而甘蹈庸愚之实,何怒之有!若肯学圣贤之道,即便是圣贤之徒,何惊之有”;尧舜君民,伊尹之志也;‘克己复礼’,颜子之学也。周子曰:‘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熊敬修先生日:‘志伊尹之所志,当自一介始;学颜子之所学,当自四勿始。’希贤之士,宜于此实下工夫”;…… 立志的大小关系到一个人道德修养是否能日日进步以及将来立身处世、事业成败的大小等问题。志气小者容易满足,没有进取的精神;。志气大者难以满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坚持不懈,终生不移。(3)立志应专。《弟子箴言》“奋志气”篇亦强调立志应专:“朱子编辑《小学》,又何以切近如此?只为聪明子弟,不从小学培壅根基,志气浮荡,终鲜成就,故步步引人规矩,使他志定气凝,后来便是颠扑不破”;定志者,歧志不足以摇之”; ……人的所作所为是千变万化,但是,立志却必须专一,从来就没有一个人能有两种志向,既有这个志向,又有那个志向,就不叫志向,简直可以说是没有志向。所以人一旦确立了志向,就必须坚定不移,愈坚定,它对人的激励作用就愈大。如果志向仅随兴而发,不专一,时过志迁,经常改变就无法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从而使人的行为也失去一贯性,最终无所成就。4)立志必行。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还必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而付出行动,必须从具体的一事一物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否则,理想就会变成空想,志向就会落空。《弟子箴言》“奋志气”篇亦强调立志必行:“‘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泉之出也,惟其果决必行,故能流而成川;……要其得刚中之道,成发蒙之功,吃紧则在一“果”字”;《儒行》凡十七条,言自立者二。曰:‘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学者果践其言,不亦君子儒哉。”理想不等于现实,要把志向和理想化为现实,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成功是属于那些有理想抱负,而且有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百折不回的强者,没有一个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些说得多做得少。誓言多而行动慢者,不可能攀登上理想的高峰。


二、品德教育:崇谦让与儆骄惰

崇谦让就是崇尚谦虚退让。《周易·系辞下》说:“谦,德之柄也。”也就是说,谦是道德之心的把持者。谦发自内心,是修养所能达到的较高层次,是高度的自律,言行举止自然而然符合谦道,无须通过外在的监督和制约。与谦相关联的词语有谦卑、谦恭、谦逊、谦让、谦和、谦虚等,各表示谦的一个方面,但都不能完全解释谦的深邃内涵。孔颖达《周易正义》说:“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极”,谦德是君子主体精神和人格的体现。让,意为谦让、辞让,其基本精神是把方便、好处、利益留给别人。《左传·昭公十年》云:“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中华民族素以谦让为美德,孔融让梨、退避三舍、六尺巷等故事童孺皆知。《弟子箴言》“崇谦让”篇首先大段转引《荀子》中的儒家圣贤孔子言行:“孔子观于鲁庙,有欹器焉。曰:‘吾闻欹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顾谓弟子挹水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曰:‘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道也。’呜呼!古帝有欹器之箴,孔子传持满之戒,其旨深哉!”通过自然现象引申到个人修养。接着引用经典著作《周易》和儒家圣贤程颐的解释:“《谦·亨》:‘君子有终。’程传云:‘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人以谦巽自处,何往而不吉乎?君子志存乎谦巽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安履乎谦,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在小人,则有欲必竞,有德必伐,虽使勉慕乎谦,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终也。’” 点明君子要善始善终则必须崇尚谦虚退让。再接着详细阐释“谦者非徒貌言退让也。此心冲虚,不敢有一毫满假之处。我才也,不恃才而狂;我能也,不恃能而傲;我富贵也,不恃富贵而骄”。最后以晏婴、蔺相如、信陵君魏无忌、诸葛亮、郭子仪、娄师德、王旦、向敏中等名臣为正面榜样,以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反面榜样,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崇谦让的重要性。

儆骄惰就是警戒骄纵怠惰。戒骄纵其实就是崇谦让;而戒怠惰则是崇尚勤劳。《弟子箴言》儆骄惰”篇首先以经典著作《周易》“惧以终始”导入,阐释“未有惧而骄惰者也”。并自然而然转到“兢兢业业,君臣交儆。戒其逸欲,保以敬慎。圣贤论治之本也。且以益戒舜皋陶戒舜禹戒舜为例,强调舜,大圣也,而禹、皋、益所戒如此。盖以人心惟危,圣主不可以瞬息懈其操存,大臣不可以夙夜忘其儆戒,所以严怠荒之渐也。圣人且然,况在学者!”其次点明骄惰的表现和危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六者原不可废,而必至于荒,必至于甘且嗜,必至于峻且雕。历观往古,大则丧其国,次则丧其家,次则丧其身。所谓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再次指出克治骄惰之法“‘毋不敬,俨若思 是克治骄惰之法。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长敖则丧德,从欲则败度,志满则人离,乐极则生悲。四者皆人情所有而不可过,故约之使合于中也。家大人以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四语作对。且云:《大学》此段,为上文骄泰二字对病之药。然后强调骄惰的关联:骄者气盈,而惰慢之气设于身体,惰由骄生也。惰者气歉,而狎侮之情见于辞色,骄由惰生也。二者如循环然”; 有功于人,便有矜色;有惠于人,便有德色,此是骄态。矜而不已,必有慢言;德而不已,必有狎志,此是惰容”;……最后以陶侃、吕东莱、程颐、张载等圣贤的儆骄惰言语事例的正面案例和何晏的骄惰反面案例证明儆骄惰的重要性。


三、行为教育:尚节俭与戒奢侈

尚节俭戒奢侈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秦时期,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俭”字提到个人和国家成败兴亡的层面上;桓范在其名著《政要论·节欲》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历观有国有家,其得之也,莫不由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对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说,一身节俭,则上行下效,举国节俭,如此则国用日足,国力日强;对臣子而言,节俭则可保证日用充足,避免贪污,是迁官保身的不二法则;对平常百姓而言,节俭可节制物欲,积累家财,日渐丰裕,传之子孙,永世不堕。司马光为教育儿子司马康所作的《训俭示康》,也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立言,告诫儿子“俭则寡欲”,“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贪慕富贵”,则会“枉道速祸’。所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有德者皆由俭来。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身丧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石成金在《传家宝》中更是从“养德”、“养寿”、“养神”、“养心”四个方面归纳了“俭”对自我修养方面的作用,可谓精练而深刻,他说:“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爱用自有剂量,省音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心也。”

《弟子箴言》尚节俭”篇首先阐释节俭之义:无过不及之谓节。俭与奢反,有收敛简约之意,非吝啬之谓也。”其次点明节俭的重要性:节俭者,持盈保泰之要也。国之富,其初未有不俭者,骄泰已甚,而国不可支矣;家之富,其初未有不俭者,奢侈已甚,而家不可保矣。惟君子豫防于骄泰,未发之先,杜塞其奢侈。将萌之渐,大处固严,即纤小处亦谨,显处固严,即隐微处亦谨。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礼以救俭,俭以救奢,此君子维持风俗之道也。一乡一家之中,观感尤切,全赖有人补救,庶可力挽颓风。食之以时,用之以礼,此节俭之大端也。古者鱼不满尺,人不得食。果实未熟,不得采取,限一字,便有多少生意,而物力充矣。冠、婚、丧、祭,人有常制,宾客饮食,物有常品。限一字,便有一定章程,而财用裕矣。”再次指出具体可行的节俭行为:“节俭之事,在识大体,去繁文,审时势。冠、昏、丧、祭,礼之所在。赠遗赈恤,义之所宜,此大体也,不可吝也;宫室车马,厌常而喜新,衣服簪珥,踵事而增丽,此繁文也,不可为也;称家之有无,则财不绌,权岁之丰歉,则用有馀,此时势也,不可忽也”;“乡里富家,不应有官样器具;士庶本分,不应有官样衣冠”;……最后列举徐邈、周敦颐、李沆、王旦、王曾、范仲淹、欧阳修、张知白等圣贤的言行事例为正面案例,证明尚节俭的重要性。

《弟子箴言》戒奢侈”篇首先以经典著作《周易》的《序卦》演绎出盖天地之道,盈虚消息,惟其时而已矣。未有日中而不昃,月盈而不食者。君子处此,宜兢兢保守,不至于过盛,则可不至于倾坏。日未尝中,故能不昃。月未尝盈,故能不食。人未尝奢侈,故能尝丰。引申出奢侈的具体特点:有泰然夸大之心,有馀者矜其势耀,不足者强为张皇,故凡事从其大者为奢。有嚣然侈肆之意,宜简者变本加饰,己丰者踵事而增,故凡事从其多者为侈位过其德,禄过其才,任过其力,言过其行,此奢侈之大也”。其次指出奢侈的具体行为:不贵异物贱用物”;“名分”;“先进后进”;…… 再次指出奢侈的具体行为:丝竹陶写性情,大雅所不废。而或按谱调笙,审音度曲。操其艺者,既妨职业之常。恒舞于宫,酣歌于室,荡其心者,又开淫佚之窦。究观流弊,可为悚然”; 蒱博,戏具也。其未得时,奢望侈心,攫财如饿虎。其既得时,奢情侈态,挥金如泥沙。恣意怠荒,徒为此豪举。以败行检,以丧身家,正复何益”;声伎游宴,此中浪费,伊于胡底?而能淡然无所好,如吕正献公者,不惟省费,兼以养心,可谓卓然自立者矣。……然后点明奢侈必然导致折福招尤丧身破家败俗等恶果。最后以梁冀元载严世蕃反面案例证明戒奢侈的重要性。


四、伦理教育:笃伦纪与睦族邻

笃伦纪指的是忠实伦常纲纪因为古代中国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并因此由家族结构延伸扩大至国家结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也因此家庭伦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重要性:以孝治天下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治国纲领。《弟子箴言》笃伦纪”篇首先点明五伦以孝为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次强调五伦中孝(悌)是中国伦理道德之根本的特殊重要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仁民也。弟子一章,曰谨信,曰亲爱,而以孝弟为先。即子夏文学之科,必从贤亲君友上切实用功。伦纪既修,万事举矣。伦纪有乖,百行隳矣。”再次指出孝要注意细节:“事亲者色难”;“孝莫大于守身,守身莫要于敬事”;“菽水承欢,不必三牲之奉养;椎牛致祭,不如鸡黍之亲尝。故孝子爱日’”;……然后列举王祥王览兄弟、薛包、牛宏、李、王旦等正面案例;最后从孝延伸到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睦族邻指的是良好的邻里关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实际上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为家庭创造了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弟子箴言》睦族邻”篇首先点明六行中四行属于睦族邻“‘孝、友、睦、姻、任、恤谓之六行,善于父母为孝,善于兄弟为友,而睦、姻、任、恤,则统于族邻而言之也。”其次强调睦族邻的重要性:“‘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居虽异而辑睦若一家,人虽众而和合若一心。司徒教之,则相为仁让焉。司马用之,则相为忧患焉。此周公建太平之基也。比、闾、族、党之法,虽已不行,而所谓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赒、相宾者,要须识得此意。九族睦,则根本不摇,积而至于万族,天下之势于以固焉。四邻睦则比户可封,积而至于万邻,天下之众于以萃焉。此中聚散离合之故,全赖此一字以联之。”再次指出睦族邻的注意事项:合族之人,虽在疏远,饮食赡之,教诲成之,祖宗之心也。同里之人,即属卑贱,礼意接之,恩惠周之,父老之愿也”:“因小忿而致大嫌,口角不已,遂成争讼,皆由不知反己,专在责人。试转一念,见得自己的见识小,客气多,便觉冰消雪释,了无一事矣”;“ 乡里之人心,皆属善良,即有愚而无知者,出言或有差错,行事或有乖谬,实出于无知,非由于有意。以理谕之,以情通之,明白开导,必将晓然不复错矣”;……总结出左邻右舍家境不同,各人的脾气性格又各异,兴趣爱好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相互尊重、关心和谅解。因此,邻里之间都要遵循互谅互让、互敬互信、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道德规范。一家有难、家家关心,左邻右舍,朝夕相处,休戚与共,也自然格外亲切,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需,也是维系一个社会良好风尚的需要。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精神的人格风貌胡达源《弟子箴言》是古代家训中培育士人理想行为准则的集大成,并在晚清这一个中国数千年罕见的大变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胡达源《弟子箴言》中这些理想的士人行为准则中蕴含的优秀传统道德的追求和行之有效的客观的行为准则,我们要学会借鉴和学习。我们要把其中优秀的理想行为准则付诸于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对于我们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