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清廉学校 清廉家风

走进金溪镇唐氏宗祠,探寻一门三位文化大家之谜

在衡阳县金溪镇金溪村,柿竹水库库尾,有一栋青砖黑瓦的明清式建筑,现已破旧,当地人告知为金坑唐氏宗祠。


金坑唐氏的由来


金坑唐氏迁衡始祖为贤十二郎,名酬英,自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宦楚,授衡州总指挥大使司。酬英之子天权好静,辞袭不受,择居乡村,迁居今衡阳县金溪镇登山村一带,生二子清道、清德。清道徙湘潭、娄底两市境内。清德生子明福、明禄、明寿,明福徙娄底;明寿徙邵阳;明禄好游,尝游南岳,归途经金坑。金坑昔人相传为生金之地,脉由九峰鸟窝山迤逦蜿蜒数十里而至,翠竹苍松,绣壤沃野。明禄故而乐之,遂由登仙偕妻廖氏迁居金坑,其族故称金坑唐氏。(摘自《衡阳县百家姓》)





金坑唐氏祖训


善贻谋 慎择配

交朋友 睦宗族

友兄弟 孝父母

重谱牒 展祠墓


曾国藩曾为金坑唐氏族谱作序,在序言中极力称赞唐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唐氏之族既不若近世辑谱者夸耀华胄贵宗以为门第光,而世世体祖风,循礼让、敦孝友,则兹谱之告厥成功,原原本本,上可告无罪于先人,即下可垂程法于后代,于以卜唐氏之浸昌浸炽,发而弥彰者当未有艾。是即我国家化成天下、崇本茂实之明效也。所谓厚风俗正人心备于此矣。”


尽管金溪的唐氏宗祠已经的破旧,但断壁残垣掩盖不住唐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金坑唐氏子弟在其祖训的影响下,人才辈出,在当代,最杰出的莫过于唐振楚、唐翼明、唐浩明三父子。据当地村民介绍,唐振楚旧宅就位于唐氏祠堂对面的“唐新屋”。





蒋介石机要秘书:唐振楚


振楚及夫人王德蕙


唐振楚,1914年8月15日出生于衡阳县金溪镇。1934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学。1945年10月任蓝山县县长,在任期间,整顿机关作风,大力兴修水利,重视教育,政绩斐然,以“无盗窃、无牌赌、无摊派”闻名全省。1947年3月任蒋介石秘书,后随蒋介石去台湾。因此,唐振楚成为为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任机要秘书,也是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第一任机要秘书。

1958年,唐振楚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同年返回台湾,先后担任过中华民国内政部常务次长兼原子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第十届至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华民国”总统府副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民国”考选部部长等职。

唐振楚任职期间,重视文教,先后任台湾省“国立政治参谋大学”、“国立三军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台湾省“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1984年8月退休,1999年于台北病逝。




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




唐翼明,系唐振楚长子,1942年出生,1954年考入衡阳县私立新民中学(今衡阳县第六中学),197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国家招收的研究生,1981年3月获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至夏志清门下哲学博士,次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198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学位,1991获博士学位。


1990年,唐翼明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赴台湾侍亲,先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赴台湾讲授大陆文学的第一人。


唐翼明是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学者、书法家、教育家,主攻魏晋思想与文学,兼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退休后,唐翼明回武汉定居,被江汉大学聘为讲座教授。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在深圳、珠海、衡阳等地文化单位和高校讲学。2012年,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兼任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



中国当代研究曾国藩第一人:唐浩明




唐浩明,系唐振楚次子,1946年出生,1965年由衡阳市二中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在江西水电部门工作。1972年底回衡阳地区水电局任职,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古典文学,毕业后任职岳麓书社,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和著述的整理出版工作,先后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等职。


唐浩明先后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彭玉麟》、《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唐浩明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等荣誉称号。还曾先后获第一届、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唐浩明与曾国藩的家族渊源


一段奇妙的缘分,冥冥之间让两位均在衡阳求学、在衡阳成长的知识精英跨越时空,成就了彼此。




唐浩明先生在接受《湖南年鉴|文献与人物》采访时讲述:1993年底我应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邀请参加该院举办的“曾国藩逝世双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台湾时,父亲告诉我:曾国藩年轻时在我们唐氏家塾里读过书。那时唐氏家塾请了一位名师,曾国藩的家离唐氏家塾只有十多里路,他于是来这里读书。曾国藩读书很勤奋,但家境并不宽裕。那时的学费就是白米。老师怜恤他,给量米的人打招呼:量米时以竹筒底部量。到了缴费的那一天,量米的人便用竹筒底部盛米,同时口里高喊:“曾少爷米一筒,曾少爷米两筒……”量米的人只量很少的米,但面子给足了他。没有料到,后来这个湘乡的曾少爷有了大出息,唐家的人就说:曾国藩是唐家培养的。父亲说到这里笑了下:“这当然是唐家人给自己脸上贴金。”隔了一会,父亲又说:“没有想到,今天又是我们唐家人来给曾国藩写书。”父亲这一席话,让我感到很意外。我想起曾氏年谱里记载,二十岁时曾氏在衡阳唐氏家塾里读书。原来,这个唐氏家塾就是我们这个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