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清廉学校 清廉家风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自号“湘上农人”,清代湖南长沙府湘阴人,晚清名臣,著名湘军将领,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名彻底的爱国者,力排众议,力主派兵收复新疆,以67岁高龄“抬棺出征”,最终成功收复新疆。

他是一名清廉的实干家,任巡抚、总督23年之久,大部分廉俸都用于赈灾济民、兴办教育、购买军火、抚恤下属等,对家人却极为“苛刻”,每年仅寄200两给全家十几口作为开支。

他是一名清醒的教育家,在家书中反对为科名而读书,“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酝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

《清史稿》称赞左宗棠生活“刚明耐苦”,为官“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同治六年(1867),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所谓“洪福汗国”。紧接着,沙俄趁机以“代为收复”为名侵占伊犁。清廷命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派兵进剿。左宗棠确定了先平定新疆,攻克乌鲁木齐,再收回伊犁的方针,提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积极筹备西征。

左宗棠为西征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坐镇肃州指挥,命刘锦棠的老湘营为先锋率师出关,西征军穿过茫茫沙漠和渺无人烟的戈壁,克服难以想象的饮水和食物困难,3个月就收复了北疆和乌鲁木齐。随后,攻克南疆的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阿古柏兵败服毒自杀。西征军乘胜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境。但此时,沙俄拒绝归还伊犁。清廷派使俄全权大臣崇厚赴圣彼得堡交涉,崇厚却在沙俄的威逼下签订了割地赔款、辱权丧国的《里瓦吉亚条约》。左宗棠十分愤怒,收到诏令后,立即调兵遣将,布置三路大军准备用武力收复伊犁。他率亲军1000余人,离开肃州大本营,前往新疆哈密,亲临前线指挥。67岁高龄的左宗棠命亲兵抬着一口黑漆棺材走在最前面,荒凉的戈壁上,军容整齐,旌旗招展,他以“抬棺出征”这种悲壮的方式,向西征军将士和全国人民展示了不战胜外敌誓不还的决心,也向沙俄展示了死战到底、收复伊犁的决心。

在风气污浊的晚清官场,左宗棠是一位为官清廉爱民的实干家。清朝自雍正年间开始实行养廉银制度,左宗棠任巡抚、总督23年之久,每年养廉银有2万两左右。他分文不取廉俸以外的钱财,且分内的廉俸收入,大部分也被他捐以赈灾济民、兴教育、办洋务、充作粮饷、购买军备、抚恤部属等。左宗棠60岁大寿时,次子孝宽花费600两银子修缮加盖旧屋,却遭他写信一顿痛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责怪儿子未经他允许花费了巨款,他制止了家人朋友为他做寿庆典。长子孝威欲购田庄置家产,他在回信中一概不准,只同意购买10余亩墓田,在巡抚、总督任上,他未曾为家里增置田宅。

他告诫儿子孝威、孝宽:“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酝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

左宗棠一生极为俭朴,即使贵为总督、钦差大臣,他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平时多穿普通的棉衣布袍,在西北多年,过着与普通士兵一样的生活。由于长期批阅文件、读书写字,袖口常被磨破,左宗棠想了个办法,请人在衣袖外再加层袖套,以便继续穿,被人称为“宫保袖”(因左宗棠曾被加太子少保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