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因晚年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傍水而筑“濂溪书堂”定居,世称濂溪先生,儒者尊其为“周子”。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学术上,其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去世,谥号元,称元公。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爱莲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周敦颐品性高洁,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他曾自诗云:“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去世后,繁衍生息于湖南、江西等地的周氏子孙皆以其思想为根基制订有《周氏家训》。
湖南道县等地《周氏家训》为:“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文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毋骄,见恩必谢。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同气。毋作非法,而犯典刑。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制行唯严以律己,处世当宽以绳人。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冥冥。诵之再三,而其敬听。”
江西九江濂溪区《周氏家训》则有“敬父母、和兄弟、慎交游、禁游惰、禁赌博、勉读书、守法纪,安本分”等条目,要求周氏后人在修身上下功夫,做一个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谦谦君子。后又制定新家规十则,包括爱国家、孝父母、和兄弟、睦乡邻、守法纪、讲荣耻、戒赌博、勤学习、精职业、慎游惰等内容。
综观周氏家规祖训内容,核心内涵皆为“心清气和”。“心清”是谓为人正,止有方,抱朴守一,不为世俗所染。安守本分,奉公守法,不越常规;处世为人,不失礼义;为官为民,不亢不卑;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气和”则注重推己及人,用自身品格影响社会风气。在家孝敬父母,敦睦兄弟;尊长爱小,互相礼敬,遇难而帮、遇贫则济,遇恶则纠;在外与人为善,兼济苍生,天下一家,无分伯仲,邻里之间,无分高下。如莲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周氏家训摘编
敬父母
十月怀胎三年哺乳,父母之德昊天罔极。乃不孝之子,或侮白发为无知,或等高堂如行路,抑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以人而不如物乎。
——摘自《周氏家训》
【译文】
父母生育子女要怀胎十月,哺乳三年。父母的恩德真是比天还要高,比地还要厚啊!有些人竟然不知孝,或辱骂白发父母,或对待双亲如同路人。殊不知,羊羔尚且懂得跪乳,乌鸦也有反哺之行。为什么人还比不上这些动物呢?
慎交游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诚以熏陶渐染有侵泾而不自知者。交游虽小,德行之厚淳浇,以之身家成败。因之族间子弟,士工裔各有交游,各慎所与。
——摘自《周氏家训》
【译文】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都是因为逐渐被周围环境所熏陶感染而自己却不发觉。结交朋友虽是小事,却关乎德行的多寡、事业的成败。因此,族中的子弟无论从事哪一行业,交友之时,都需要谨慎处之。
禁游惰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以故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无敢舍业以嬉倘。或肆意浪游,玩时愒①日,谋道者,老大无成,谋食者,饥寒莫保,甚且放荡漂流,因之奸淫邪盗。游惰之害,伊于胡底②,不可禁哉。
——摘自《周氏家训》
【注释】
①愒(kài):荒废。
②伊于胡底: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表示感慨,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为止,意同不堪设想。
【译文】
劳碌使人思考,思考就会萌生变革的对策。因此,无论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都不会舍弃自己的本业而玩乐。一旦肆意放荡自己的行为,终日贪图玩乐,就会老无所成、食不果腹,更有甚者,误入歧途,作奸犯科,终至身陷囹圄。游手好闲、懒惰的危害,无穷无尽,不能不禁。
勉读书
为父兄者,尽应把子弟入学深造,俾得随潮流增长新知识,而肩负保国卫家之重任。否则不惟有书不读子孙愚,抑亦束缚子孙之本能耳。
——摘自《周氏家训》
【译文】
作为父兄,都应将子弟送至学堂,使其跟随潮流、增长新知,从而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否则,不仅使子弟愚钝无知,还会束缚他们的天性。
和乡党
古者五族为党,五州为乡,睦婣①任恤②之教由来尚矣。孟子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岂非和之大道哉。倘所居相接嚣凌诟淬、鼠牙雀角,甚至鸣官构讼、结仇结冤,报复不已。呜呼,噫嘻里仁为美之谓何,而顾失此京睦之淳风乎。我族人虽至愚当亦知之。
——摘自《周氏家训》
【注释】
①睦婣:同“睦姻”,意思是姻亲和睦相处。
②任恤:诚信并给人以帮助同情。
【译文】
古人把五族作为一党,五州作为一乡,他们姻亲之间和睦相处、诚信待人、体恤乡邻的风气,流传已久。孟子说: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这不是达到和睦的最好途径吗?假如所居之处的百姓终日辱骂叫嚣、恃强凌弱,甚至结仇结冤、对簿公堂、报复不止。这是多么可悲啊,不知道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而失去淳朴的和睦风尚。我们族中即使是愚钝之人,也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啊。